为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现就实施围封转移战略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多年来,全盟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采取积极措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对草场的过度利用和近几年多种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盟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相当一部分地区失去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制约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已经直接危及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二)当前我盟畜牧业发展遇到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日趋恶化的草原生态和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注定单纯追求牲畜数量,不计生态成本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另一方面,面对我国加入WTO和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我盟畜牧业在生产经营方式、产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如何从我盟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既能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又能显著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成功之路,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面对全盟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草原生态急剧恶化的严峻趋势,盟委、行署决定实施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即通过对草场采取围封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和对耕地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加快草场的利用由超载过牧向科学利用转移,畜牧业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移,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向少种种好、退耕还林还草转移,品种和增长方式由劣质粗放向优质集约转移,经营方式由产加销分割向产业化经营转移,农村牧区生产力向城镇转移,农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实施围封转移战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改善我盟生态环境的长远大计,也是转变落后粗放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同时对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我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投入不断增加;北京申奥成功,为我盟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加快风沙源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问题,加大了对我盟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经过灾后反思,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危机感和谋新思变的意识明显增强。所有这些,都将对围封转移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落实好这一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决策。

  二、明确总体要求、实施原则、规划布局和目标步骤

  (七)总体要求: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全盟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保护优先、加快建设、科学利用、依法管理,适度减少牧区牲畜,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努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模式化种植和养殖,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业增加值的持续增长;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妥善安排农技民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八)实施原则;一是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三是水利先行,立草为业,以草定畜;四是产业开发优先,生产生活兼顾;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集约经营;六是强化项目管理,保证质量效益;七是积极稳妥,典型引路,措施到户,依靠群众;八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体运作,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九是争取上级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

  (九)规划布局。按照总体要求,将全盟规划为“四区、四带、十二基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

  “四区”,即围封禁牧区、沙地治理区、围栏轮牧区和退耕还林还草区。

  围封禁牧区,即生态极度恶化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主要治理措施是对草原进行大面积围封,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禁牧。具备水源和饲草料种植条件的地方实行就地舍饲;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实行生态移民,以苏木或嘎查为单位整体搬迁到建制镇周围及其它具备“五通”条件的地方发展舍饲养殖。或从事二、三产业。

  沙地治理区,即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和其它小块沙地。主要治理措施是扩大围栏面积,实行春季休牧;以户为单位建设灌溉饲草料地和棚圈设施,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采取封、飞、造等综合措施,对严重退化沙化草场和流动沙丘进行重点治理。

  围栏轮牧区,即生态条件较好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带。主要治理措施是推行草场围栏化,加强棚圈、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划区轮牧或春季休牧。

  退耕还林还草区,即农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加快荒山荒坡造林绿化,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

  “四带”,即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两横两纵”绿色生态屏障。

  “十二基点”,即对十二个旗县市所在地的城区周围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实行围封兼牧,建设草、灌、乔相结合的城市生态防护体系。

  (十)目标步骤;总体上用9年时间,分三步走,实现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目标。

  第一步,从2002年到2004年,4000万亩草场买行围封禁牧,6000万亩草场实行春季休牧,2000万亩草场实行划区轮牧,17O万亩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四带”、“十二基点”绿色生态防护体系基本成型。累计治理面积达1亿亩以上,占全盟总面积的40%左右。项目区内农牧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在恢复草原生态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上初步发挥示范引路作用。

  第二步,从2005年到2007年,在巩固第一步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亿亩以上,占全盟总面积的80%左右。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实现“绿起未、富起来”,并为北京举办绿色奥运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步,从2008年到2010年,巩固提高前六年的建设成果,基本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基本确立舍饲半舍饲与科学利用天然草场相结合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建立以产业化畜牧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和草原特色旅游业为支柱的地方特色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全盟生产力的优化布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十一)搞好围封转移战略的规划论证。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全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总体规划,尊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明确各治理区的建设任务、实施步骤、主要措施和分阶段目标,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旗县市(区)根据全盟总体规划,尽快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抓紧组织实施。

  (十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搞好饲草料种植。切实搞好各个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水源勘查和评估论证工作,根据水资源状况,着眼于长远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式,全面落实节水灌溉措施。抓好饲草料基地和青贮设施建设,保证充足的饲草料来源。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和机制,鼓励引导各类集体、企业和个人从事饲草料种植、加工。通过提供饲草料种植用地、减免税费和其它奖励性措施,降低种植成本和饲草价格。因地制宜,灌草乔结合,保质保量地搞好饲草料基地的林网配套建设。

  (十三)以科技为支撑,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加工需要、牧民特长等因素,科学规划和设计生产经营模式,合理确定围封转移示范围区的产业种类和发展规模。从设施标准化、饲养规范化、饲草料充分利用入手,完善肉羊、肉牛、绒山羊、奶牛等不同畜种的养殖技术规程和饲草料种植、加工、利用的技术规程,逐户指导和落实,加快发展模式化养殖和种植。根据项目区牧民从事的不同产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经商、模式化种植、模式化养殖、划区轮牧。春季休收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一技之长。结合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改革,组织盟旗两级科技人员深入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第一线,开展以技术推广、示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承包,搞好全程技术服务。

  (十四)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积极引进适宜舍饲、半舍饲的优良家畜品种,狠抓冷配、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搞好地方良种选育提高。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在生态状况较好的地区培育和建设白绒山羊和育肥架子牛羊繁育基地,逐步形成北繁南育、东繁西畜的格局。抓好畜群结构调整,尽快形成母畜比重高、总增高、周转快的良性生产模式。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力争在3~5年内除了种植蔬菜瓜薯等经济作物外,其余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牧区实行舍饲圈养创造条件。

  (十五)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以肉、乳、绒毛、饲草料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从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入手,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结成紧密型利益关系,搞好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围封转移战略的实施。

  (十六)贯彻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把扶贫开发与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结合起来,优先将规划项目区内的贫困嘎查村列入“千村扶贫开发工程”,抓好贫困人口的移民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扶贫要重点帮扶围封转移项目区内的贫困嘎查、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

  (十七)严格执行以草定畜制度。根据草场的不同类型和产草量,分别规定最高载畜量,对超载牲畜制定指令性出栏计划.强制执行。加强对草场的监测,根据植被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载畜量标准。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加强对草牧场流转的引导和管理,完善制度,加以规范。

  (十八)依法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实行围封禁牧后,草场使用权保持不变。严格执行《草原法》、《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草原监理和林业公安职能,进一步充实人员,改善设施和装备,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草原和林木的管护,对超载放牧、擅自在围封禁牧区内放牧以及其他各类破坏天然植被和草原建设成果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抓好对围封草场和牧户房屋、棚圈、围栏等的管护,解除牧民后顾之忧。同时,搞好草原虫鼠害防治,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草原防火工作。旗县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地方性规章,使围封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法制化、规范化。

  (十九)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旗县(区)所在地和其它建制镇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部分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力经培训后进入企业就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引导农牧民进城分工经商。面向生产和城乡消费,积极发展服务业,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牧民向城镇转移。

  (二十)多渠道增加对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投入。将京津周边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人畜饮水、防灾基地建设、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各类项目与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任务相对接,在不改变项目资金规定用途的前提下,统金筹划,集中安排,整体推进,特别要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力求搞一块成一块,形成规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围封转移战略中来。根据项目区牧产的家庭经济状况,区别不同类型,合理确定牧民出资和投工投劳比例。

  加大对生态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实行专户管理、政府采购,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严格财务审计,将季度抽查审计和年度审计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保证各专项资金规范、安全、高效地使用。

  (二十一)各级金融部门要把实施围封转移战略作为信贷重点予以支持。积极组织资金,扩大信贷规模,改革信贷方式和手段,主动为农牧民提供信贷服务。要根据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需要和农牧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扩大贷款抵押范围。

  (二十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盟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抓紧制定关于增加对围封转移战略的投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禁牧休牧补偿机制、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以及引导农牧民向围封转移示范园区或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保证围封转移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三)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全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围封转移战略的规划论证、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地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总体要求,明确本部门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工作。要层层明确目标责任,签订责任状,逐级进行严格考核,对因失职影响全局工作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十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关青团、妇联、民兵、治保等基层组织在实施围封转移战略中的作用。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新建基层组织中挂职锻炼,切实抓好围村转移战略各项任务的落实,并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十五)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发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及时发现和解决围封转移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建立围封转移战略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培养和树立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典型、样板,认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二十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全力打好宣传战役,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合灾后反思活动,极深做细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宣传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目的、内容、政策措施,使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把盟委、行署的决策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