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二年十二月三日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实施意见

(2002-2005年)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全省工商领域中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江苏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实施意见  (2002-2005年)。

  一、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我省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企业上网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全省现有50多万家工商企业,2001年底上网企业突破25万家。预计到2002年底,将实现80%企业上网的目标。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技术在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中广泛应用。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机械行业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骨干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及率已达90%;纺织行业中电脑分色、电脑印花等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冶金、建材、医药等行业采用计算机辅助生产过程控制,提升了生产自动化水平;机械、轻工等行业采用嵌入式软件、模糊控制、变频节能、网络等新技术,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新闻出版行业普遍使用电脑分色、电脑照排、电子传版等新技术,提高了出版产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新产品研究开发中逐步得到应用。“九五”期间,全省组织实施了65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推广示范企业和21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示范工程,先后建立了两个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推广示范市和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推广示范行业。全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示范工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推广工程总投入3.6亿元左右。机械、汽车、服装、电子等行业中一大批企业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充分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及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

  (四)企业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逐步起步。根据对全省2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65%以上的企业已采用了财务管理等基本管理软件,许多企业有了自己的信息主管,并建立了企业内部网。部分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企业在整合内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正逐步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为平台,支撑客户链、供应链、制造链和研发链的管理系统,并逐步向电子商务延伸。全省上市公司中有近50%企业都借助互联网开展了商务活动。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江苏企业信息化工作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企业信息化投入仍显不足,对全局起带动作用的重点示范工程不多;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滞后;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仍有冲突;企业信息化管理规范水平不高;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电子商务发展不快;对企业信息化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还不够等。

  二、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通过信息化推动观念创新,引入新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树立整体观念、系统观念以及过程观念,从集成应用的高度出发,把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开展国际合作有机结合起来,走开发与引进并重的道路。

  2.坚持突出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快企业信息化,提升全方位整合内部资源的水平,实现人、财、物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流程重组,并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国内外市场各种资源的整合,通过因特网利用全球信息资源,达到多层次、全方位整合资源的目的。

  3.坚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企业信息化要求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紧密结合,把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法融于其中,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按照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分工体系,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综合效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4.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企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准工作切入点,抓住关键环节,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投入少、见效快的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1.企业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明显进展。至2005年,要把全省80%的企业和90%的工业产品推到互联网上,重点企业的内联网建成率为50%,200家企业电子商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2.重点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企业管理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产品开发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分别达到80%和50%.

  3.工业产品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省市级以上新产品中电子技术应用比重达30%以上。

  4.形成一批信息资源平台。行业及企业间公用信息资源共享、共性及关键技术共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达到新的水平。

  三、重点领域

  按照全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我省工商企业的发展实际,重点围绕企业信息化、产品复合化、产业高度化、技术平台化,突出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纵深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引导和促进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快捷、准确地获取市场、技术、金融、人才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通过推进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企业内部单一的、可拓展的公共基础网络,增强网络的智能服务功能,确保各软件之间的兼容以及管理系统的相互对接和有效集成。加快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办公自动化系统(OA),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决策支持系统(DSS),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采用先进、高效的方式,将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包括互联网连接。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实现数据全面整合和信息共享。运用先进的防火墙、过滤网等系统安全技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重点抓好春兰、小天鹅、熊猫等一批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典型,促进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加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在新型营销方式中的应用力度。按照建立信息交流、开展商务谈判、实施电子商务的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向电子商务发展。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实施示范工程,鼓励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电子支付、货物配送等问题。建立以200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为基础的“江苏商城”省级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动钢铁、汽车、建筑、纺织、出版等行业电子商务示范应用。着力推进新百、中央商场、苏果、苏宁等商贸流通企业以及舜天集团、弘业集团等外贸企业的信息化,稳步发展商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电子订货系统和电子销售系统,建立商贸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及配送机构结合。推进春兰等重点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进程,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产品采购、销售系统,建立现代物流系统,营造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流通环境,在全社会发展由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多项功能构成的,适应信息化、市场化竞争需求的现代物流系统。

  (三)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重点对已建立“一站两中心”技术创新机构的企业,加快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并行工程、虚拟现实制造、仿真技术、工程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间断地、迅速全面地获取市场动态变化、新技术发展、专利、竞争对手、人才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信息,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拓策略,实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信息化,有效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共性、关键技术及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逐步建立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系统软件设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控制、信息安全技术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平台。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份额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行业及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为全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经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江苏工商经济运行、固定资产投资、产业损害预警、安全生产监测等信息系统。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网络工程建设,鼓励上网应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费用,促进各种新业务的广泛应用,规范信息服务市场行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信息服务社会化。

  (五)大力推进企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我省12个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加快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在能源、交通、机械、冶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丝绸、医药、食品、包装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结合实际吸纳准时生产、敏捷制造、柔性制造(FMS)等现代制造理念。重点推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统  (FMS),对机械工业的炉窑、喷涂线、组装线等进行自动化改造,提高在线检测技术应用程度,推广非接触测量技术,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提高全行业的制造水平。大力运用电子控制、新型传感、变频调速、静音、模糊控制、节能等新技术,提高各类电器性能和质量控制水平。在工业窑炉、食品、造纸、轻机等生产中推广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提高名牌服装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计算机辅助裁剪和绣花应用水平,在重点纺织企业推广电子分色、电子印花、电子制版、电子配色、电子提花等电子控制技术。推广应用冶金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等先进适用技术,将电炉、精炼、连铸、连轧短流程工艺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推广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提高各类化工装置安全生产控制水平。推广水泥、平板玻璃行业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推广建筑卫生陶瓷和玻纤产品生产炉窑自动控制技术,在玻璃钢生产中大力推广自动化成型技术。推广运用计算机对药品成份进行分析,运用计算机辅助控制发酵过程,提高发酵单位,降低物耗与能耗,实现计算机辅助控制结晶工艺和产品生产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提高药品质量。提高全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水平,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

  (六)大力提升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的系列数控设备和普及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发展工程机械设备、大型成套环保设备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用嵌入式软件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基础,采用模糊控制、变频、节能、网络等新技术,发展新型智能化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电控机械变速器技术(AMT)、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新一代产品。加快发展变频、智能化的电力电子产品。积极开发推广POS机、高性能终端、商用收款机、计税收款机、点钞机、支付密码器、条码读写器、智能卡及读写设备等金融商贸电子产品。应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开发医疗电子产品。开发适合交通行业需要的安全设施以及监控、收费、通信系统软件和配套的硬件设备。加快自动插件、元器件自动分选、表面贴装(SMT)设备、自动测试等信息产业生产装备的开发和产业化步伐。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关部门要加强这项工作的协调落实,加大政策措施的贯彻力度和工作的考核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支持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具体措施,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科学规划和组织协调,逐步建立地区、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标准制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注重项目示范,实行分类指导,使广大企业真正成为我省信息化的主体。强化企业决策层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企业“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以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起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科学决策组织和程序。各有关方面要扎实工作,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促进我省工商经济再上新的台阶。

  (二)制定实施科学规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从国情出发,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技术选择战略。企业要强化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地位,一把手负总责,并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化工作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与现实性、应用性相结合,制订科学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找准客户关系、产品开发设计、财务管理、原材料供应、人才资源管理、物流配送、决策系统等生产要素的颈瓶,坚持讲求实效,因地制宜。随着企业情况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应作相应调整。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引导,发布企业信息化指南,围绕六个重点领域,选择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的若干示范企业,规划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开展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带动全省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

  (三)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真正让企业成为信息化的投资和开发主体,同时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企业信息化的投融资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投入引导,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电子商务及物流平台建设等。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应重点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每年预算内安排的有关资金应支持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各市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利用外资中也都要突出信息化。省市各商业银行、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应优先考虑为信息化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投资及担保。支持信息产业及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直接上市,增强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积极探索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优秀的信息化技术与社会法人资本、民营资本相结合。企业要加大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投入,提足用好技术开发费和折旧资金,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以上。

  (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电子商务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强化政府宏观规划、指导和市场监管,积极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加强政策导向,在金融、外贸、税收、海关、公路、水运、钢铁、石化、汽车、建材、农业等领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重点建设信用、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和企业产品数据库等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符合我省省情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尽快实施我省安全数字证书(CA)中心建设工作。选择一些有条件的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发展企业间(BToB)的电子商务,大力提高骨干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基础性软件和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形成电子商务软件及系列产品。

  (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构建信息人才高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抓紧抓好。全面加强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建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为带头的、精干的多层次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队伍。加强人才的培训和使用,进一步加大人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理顺分配关系,加大吸引国内外有关信息人才的步伐,特别是留学生等海外“智力”资源引进工作。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聚集的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施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和制度,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教育宣传普及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素质。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加强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的评估、监理和技术支持工作,为我省企业信息化出谋划策。各市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200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江苏省200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1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1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总体计划执行情况较好,基本完成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计划目标,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增长10.2%,完成增长10%左右的计划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00美元。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完成1088.4亿元,增长4.5%,高于计划目标0.5个百分点。粮食总产2942万吨,减产5.3%;棉花总产46万吨,增长46.4%;油料总产232万吨,增长3.1%.粮经比由68∶32调整到63∶37.多种经营发展较好,畜牧业和水产品有新的增加。农产品结构继续优化,优质品种比重上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达2000多家,14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7.3%、利税增长29.5%、利润增长31.5%。

  工业生产保持一定增长。工业增加值完成4269.1亿元,增长11.5%,略低于计划目标。私营个体等其他类型企业增长20.4%,增幅居各经济类型之首;国有、集体、股份制和三资企业,分别增长10.2%、10.9%、11%和12.8%。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9%.经济效益继续增长,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3%、11%、10.4%;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为97.2%.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完成644.6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913.7亿元,增长11.1%,略低于计划目标。

  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512.6亿元,增长10.7%,高于计划目标0.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达到36.9%.传统服务业保持一定增长,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1%,运输仓储业增长10.4%.新兴服务业增长加快,增幅达11.8%,其中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3亿元,增长10.3%,高于计划目标0.3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9.8%、19%、14.8%.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增幅达50%。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宁宿徐、连徐、宁靖盐高速公路部分建成通车,阳城电厂50万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城乡电网一期改造、沙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基本完成,扬巴一体化、沿江高速公路、宁启铁路等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国债项目竣工率达到90%以上。

  消费需求增速上升较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9亿元,增长10.2%,高于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贡献率超过47%.城市消费品市场好于农村,县以上零售额增长11.3%,县以下增长7.1%.消费信贷总额达到368.9亿元,增长72.7%.物价运行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8,在计划目标102以内。

  开放型经济保持良好态势。外贸进出口总额513.6亿美元,增长12.5%,完成计划目标。其中出口总额288.8亿美元,增长12.1%;进口总额224.8亿美元,增长13.1%.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达到25.2%和48.4%.利用外资保持良好势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51.1亿美元,增长42.2%;实际利用外资73.5亿美元,增长11.5%.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分别增长28.4%和41.4%.国际旅游业势头良好,入境旅游者达到183.7万人次,增长14.1%.

  经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加快,百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4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中小企业的改革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已超过180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超过2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省审批、核准事项减少40%以上。农村税费改革及撤并乡镇村等配套改革全面推开,农民人均负担减少50.6%.农村信用社改革初见成效,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顺利启动。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省市场定价商品达到95%以上。城市化进程加快,行政区划调整迈出较大步伐,城市化率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财政总收入达到1065亿元,增长23.1%,高于计划目标11.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620.4亿元,增长23.8%;财政支出774.8亿元,增长20%.去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00.7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172.8亿元,比年初增加716亿元。企业存款3610.7亿元,比年初增加397.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671.7亿元,比年初增加702.3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元,增长8.5%,高于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增长5.3%,高于计划目标1.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大,18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省普通高校扩招25%,招生总规模达到21.57万人。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组建了广电、报业、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60%的县(市)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标准。成功获得了全国十运会的承办权,九运会上取得了全面超八届的好成绩,奖牌数达到71枚。人口自然增长率2.41‰,控制在计划目标5‰以内。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太湖、淮河、长江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新的发展。

  一年来,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对照计划目标和发展要求尚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是: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薄弱。去年农民收入增长虽然超过计划目标,但总体上属于恢复性增长,且地区之间不平衡,苏北一些地区农民特别是部分纯农户收入增加较少。

  (2)外贸出口形势趋于严峻。由于国际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全省外贸出口增幅从去年3月份起明显回落。

  (3)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不断回落,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基础不够稳固,亏损面达到32.5%,亏损额增幅达到46.6%.

  (4)就业压力增大。去年,失业人数以月均5%的速度递增,城镇登记失业率3.6%,高于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

  (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部分市县财政相当困难,苏北5市财政收入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增收额仅占全省新增总额的一成左右。以上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予以解决。

  二、2002年计划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2年的计划安排要按照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着重把握好三个结合点,主要是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应对入世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11%,三产增长10.5%.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其中出口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根据上述要求和目标,2002年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

  (一)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全年计划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0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亿元。

  1. 加强重点建设。在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产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组织实施好70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安排投资610亿元。(1)交通方面,建成连徐、汾灌、宁靖盐高速公路及新长铁路,加快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京福高速公路徐州东绕城、徐宿、宿淮、通启、沿江、苏嘉杭、锡宜等高速公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南京地铁等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南京长江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太仓港一期和宁淮、淮盐、盐通高速公路等项目。(2)能源电力方面,投产发电装机容量88万千瓦,铺设西气东输主干线150公里,建成徐塘电厂,开工建设第二批农网和县域网际工程,加快田湾核电站、华东江苏50万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抓紧常熟二电厂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积极做好望亭发电厂、戚墅堰电厂、张家港华宇电厂等天然气发电项目前期工作。(3)信息化方面,建设江苏电信、江苏移动、江苏联通、江苏吉通等网络扩容工程。积极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新的国债计划,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年底竣工率达到98%.抓紧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切实加强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快实施。

  2. 扩大社会投资。积极鼓励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准入领域,实施开放式的产业准入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高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分散的社会资本组织集中投资,发展中介组织为社会投资提供政策、法律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形成有效组织社会资本的新机制。全年社会投资安排1585亿元,增长12%以上。

  3. 促进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重点围绕培育壮大住房、旅游、汽车、教育、信息服务等五个消费热点,完善政策,创造环境,扩大消费。把国内市场的开拓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举办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加强工贸、商贸合作,深度开发城市市场,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积极进军西部市场,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正确引导居民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改善城乡居民消费条件,抓紧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等抑制消费的规定,促进消费升级。加快消费者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全年消费信贷力争增长50%以上。

  (二)积极优化供给结构,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1.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年预期粮食产量2800万吨、棉花40万吨,油料250万吨、肉类350万吨、水产品320万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扩大优质品种比重,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苏南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加快建立现代农业新格局;苏中和苏北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流通,重点发展一批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知识、技术、品种三项更新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水利重点项目投资34亿元。基本完成太湖治理和江堤达标工程,加快泰东河、淮河入海水道等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沂沭泗东调南下二期、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等项目。强化中低产田改造,全年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建设高效农田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抓好大型商品粮油基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新一轮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

  3、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全年技术改造投资1330亿元,增长10%以上。在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精心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改造项目,突出抓好12个制造业基地建设和50个重点技改竣工项目、100个重点技改新开工项目。抓好国债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前四批国债技改项目,全面开工第五、第六批项目。启动实施列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的技改项目。同时,加快扬巴一体化石化基地、南钢宽中厚板、仪化四期等23个重点工业基建项目的建设。抓好重大装备国产化,实施环保设备、城市轻轨、数控机床和关键基础件、新型纺织机械等国产化项目。继续控制总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关闭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4.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1%.重点在5个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1)软件及集成电路领域。以江苏软件园为依托,搞好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软件园建设,集中力量扶持10家软件骨干企业,加快形成产业规模。

  (2)现代移动通信领域。重点扶持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以及CDMA移动通信示范工程,在手机、基站及配套元器件等领域形成产业链。

  (3)光纤及光电子领域。支持重点企业形成从光棒、光纤、光缆到光器件生产的产业链。

  (4)纳米材料领域。加快形成江苏纳米产业发展基地,大力推广纳米技术在成熟产业中的应用。

  (5)现代中药及生物工程领域。抓好中药开发及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

  (三)抓住入世新机遇,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积极应对入世,抓紧学习、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我国政府承诺,做好涉外经济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深入研究入世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订有效措施,保持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

  1.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推进实施“四个多元化”。

  (1)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巩固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传统出口主体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2)商品多元化。继续扩大纺织品、服装、轻工类产品出口,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力争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49%和26%.

  (3)经营主体多元化。新增外贸经营主体1000家,做大做强重点外经贸企业,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主力军作用,扶持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自营生产企业。进一步落实“免、抵、退”政策。

  (4)贸易方式多元化。在发展商品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等。加强商品进口调控和管理,重点保证省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的进口。

  2.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着力抓好四个方面:

  (1)接受转移。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机遇,主动接受发达国家和台湾省的产业转移。

  (2)扩大领域。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扩大与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快农业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步伐。

  (3)创新方式。吸引跨国公司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性总部。鼓励企业采用并购、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外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和成长型企业到境外融资。

  (4)优化环境。重点突出软环境建设,构建软硬俱佳的投资环境体系。

  3. 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动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以输出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的投资方式为主,建立境外生产企业,带动出口和境外融资。鼓励有实力、上规模的企业申请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经营权,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层次。发挥现有海外企业的作用,加快构建海外经贸网络。

  (四)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对115家扭亏无望的国有中小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股权多元化为突破口,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着重抓好百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股份制改造,年内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

  2.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政府投资项目试行“代建制”,将项目使用单位与建设单位分离。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逐步建立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完善间接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增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采取溢价转让、拍卖、置换、抵押等多种方式,搞活变现存量资产。

  3. 完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推进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方式,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加强教育收费管理,保持教育收费的基本稳定。试行价格决策听证办法,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

  (五)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 努力扩大就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重点开发城市社区就业岗位,发展物业管理、家庭保洁、商品流通、生活护理、健康医疗等社会化的便民利民服务业。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容量。对下岗职工和失业者中再就业困难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引导人们转变择业观念,发展多种就业方式,鼓励短期就业、弹性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再就业。大力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失业预警制度,防止和减少潜在失业。

  2.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劳务输出等综合措施,积极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和新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搞好农村扶贫。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做好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教师工资工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决定晋级增薪。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加大对城乡弱势群体的关心帮扶力度。继续规范收入分配政策,加大个人所得税征收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制度,重点推进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争取实现全覆盖。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60%.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六)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1.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为纽带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和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强化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全省高考升学率稳定在70%左右,研究生增招30%,成人高等教育增招15%.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组织实施“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

  2. 抓好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产业化进程,扶持省级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继续抓好一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加快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京图书馆新馆、近代史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农村初级卫生保障实施进程。积极筹备第十届全运会,办好第十五届全省运动会,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做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人防、民族、宗教等工作。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省建设进程,加强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环境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巩固淮河、太湖、长江流域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抓好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大气污染源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镇污水净化等工作。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81万吨、116万吨、38万吨、34万吨以内。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土地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建设用地,依法保护耕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装置。加强城市流动人口和后进地区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三、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计划目标实现

  新的一年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关键要抓住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空间。2002年全省着重从7个方面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今年,14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增长1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重解决好“一个特色、三个机制”:

  (1)特色农业。加强对区域特色农业的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专用小麦等15个主导产品,花大力气争创名牌产品,形成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

  (2)流转机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通过自愿转包、转让、租赁以及股份合作等方式,规范有序地流转土地使用权,促进其向种养大户集中,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

  (3)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程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产业链。大力培育规模型、外向型的重量级龙头企业,引导“三资”进军农业,省级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利益机制。通过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适当返还利润和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方式,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

  突出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和应用,着力抓好“三个工程”:

  (1)“电子政务”工程。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十大骨干信息应用系统,实施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省级海量数据库,开发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服务。

  (2)产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抓好60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以200家大企业为基础的“江苏商城”电子商务平台,扩大重点企业网上交易规模。推动农业、服务业信息化,通过建立共用网络平台,开发新资源,开拓新市场。今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60亿元,增长35%.

  (3)“家庭上网”工程。全年新增上网家庭140万户,搞好16个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

  (三)拓展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着重推进5个产业的发展:

  (1)房地产业。加快城镇居民住宅建设,全年新建城镇住宅2300万平方米,切实降低住房售价,管好和用活房改基金,建立覆盖全省一、二、三级住宅交易市场和置换信息的网上市场,实现住宅买卖、交换、抵押、评估、咨询等一条龙中介服务。进一步推行和规范物业管理。

  (2)旅游业。继续落实“旅游倍增”计划,全年旅游收入增长15%。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开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形成旅游产品的新优势。鼓励旅游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3)现代物流业。积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促进大交通、大流通和大产业的紧密结合,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相互融合。以交通枢纽、港口、开发区和大市场为依托,创建高效配套的物流企业。

  (4)新型商贸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仓储式超市等新型商贸。鼓励一批规模大、品牌优的骨干连锁企业加快购并重组,发展特许加盟。全年连锁经营销售额力争达到67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1%。

  (5)金融保险业。推进金融保险业转换经营机制,鼓励金融创新,拓展金融业务种类,改善金融服务。发展保险中介机构,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进一步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

  (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当前各类经济增长最快的新亮点。要按照“六放”的要求,扩大总量,提升层次,改善素质。全年计划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0万户,私营企业8万户。重点发展规模型、科技型和外向型私营企业。工作上抓好3个环节:

  (1)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空间和经营领域,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行业和商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生产经营。支持私营个体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改造,支持私营企业取得外贸进出口权。

  (2)落实政策措施。在融资渠道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健全和完善面向私营个体经济的融资渠道,构筑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提高企业素质。鼓励私营企业强化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引导私营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高其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

  (五)建设大企业集团。

  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竞争力的主要载体。要着力增强大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切实提高3个能力:

  (1)资产整合能力。推进强强联合,以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为主体,实施一批对全省以及地区、行业结构调整起关键作用的重大资产重组项目。重点在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流通等领域有所突破,争取一批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经过2-3年努力,有1-2家企业进入国家30-50强。

  (2)核心竞争能力。大企业集团要瞄准世界同行一流企业,找差距、定目标。突出主业,强化独特优势,研发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3)国际化经营能力。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国外优势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组成战略联盟,加快进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以品牌扩张为主线,到国外投资办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等,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与生产。提高大企业大集团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批现代职业企业家。

  (六)推进城市化进程。

  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对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化要重点搞好3个建设:

  (1)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南京、苏锡常、徐州3大都市圈建设,加大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力度。在巩固去年区划调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有计划调整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壮大城市综合实力。

  (2)城镇功能建设。重点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产业带动功能,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自由流动。积极发展城市中央商务区,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强化城镇特色建设。加快数字化城市进程。

  (3)开发区建设。将开发区与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加快建成工业项目的聚集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开发区要进行产业定位,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园区。推进开发区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七)加快苏北发展。

  苏北的发展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加快苏北发展潜力很大。今年重点抓好3项工作:

  (1)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苏北的投资硬环境,为苏北接受辐射、吸引内外资提供更好的条件,省级安排的重大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发挥投资效益。

  (2)劳动力转移。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南北挂钩对口市县着力组织好劳动力向苏南流动转移,落实好各项政策,免收人口暂住费、就业管理费、就业调节金等费用。

  (3)南北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苏北资源优势,加快苏南纺织、丝绸、轻工等产业向苏北有序转移,南北挂钩对口市县要加强组织引导,实现优势互补。巩固首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赴苏北科技项目合作洽谈会成果,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海洋经济等优势项目,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苏北落户。

  附件:江苏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2年比2001年增长 %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582.7 9514.6  10左右

  第一产业 亿元 1031.2 1088.4  4

  第二产业 亿元 4435.9 4913.7  11

  第三产业 亿元 3115.6 3512.6  10.5

  二、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01.3 620.4  11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2995.4 3303 3630 10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2604.1 2869 3150 10

  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1 100.8 102

  六、开放型经济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456.4 513.5  10左右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57.7 288.8 318 10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66 73.5 77 5

  七、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595 3785 3974 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800 7 375 7818 6

  八、人口与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 ‰  2.56 2.41 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4 3.6 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