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略思路与奋斗目标

  第一节 战略意义

  第二节 发展基础

  第三节 基本思路

  第四节 目标任务

  第二章 优势整合与整体推进

  第一节 构筑三个功能层次,推动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节 加快开发区建设,增强核心带动作用

  第三节 优化城乡结构,建设关中城镇群

  第四节 增强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关中特色产业群

  第五节 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筑关中经济一体化框架

  第三章 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

  第一节 发展高新技术壮大新兴产业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

  第三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第四章 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 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二节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创新

  第三节 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主体

  第四节 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省委、省政府作出依托关中地区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加快“一线两带”建设,使关中地区率先崛起,带动陕南陕北,进而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的精神,现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率先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是我省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全省各级政府落实执政兴陕第一要务的重大责任,事关陕西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事关我省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事关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规划》,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强领导,调整思路,通力合作,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关中地区各级政府、各开发区和省级有关部门要以《规划》为指导,立足当地实际,尽快制定辖区建设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相关保障措施,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式发展,加快辐射带动陕南陕北建设,为把我省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而努力奋斗。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な迪止刂锌缭绞椒⒄构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关中科技和经济优势,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早日把陕西建成西部经济强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精神,特编制此规划。

  第一章 战略思路与奋斗目标第一节 战略意义

  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必须确定发展重点,以重点带动全局。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实现现代化,“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发展重点带动经济全局的战略思想的体现。邓小平同志甚至把以发展重点带动整个经济全局,提高到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我省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地域差异较大,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地域单元发展很不平衡,内在经济联系历来都有相对独立性,要以相同的速度发展是不切合实际的。无论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还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都呈现了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带动其它地区共同发展的特点,这是一种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这种规律,必然会取得积极、明显的效果。

  关中地区相对于陕南陕北,拥有诸多优越的发展条件。关中城镇连绵、产业密集、科教实力雄厚,集聚着全省最主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位于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又可通过新亚欧大陆桥连通我国东中部和中亚、欧洲。加快关中地区的建设,促其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态和西部大开发的部署,增强关中对陕南陕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抓住关中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产业带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的迫切要求;是面临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和机遇,拿出我省的“白菜心”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力争在全国制造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大举措。关中地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必将对全省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对实现建立西部强省的目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

  第二节 发展基础

  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该地区包括5个地级市、54个县(市、区),土地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7%;人口2164.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2%.关中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是:

  经济集聚程度较强。2001年,关中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41.06亿元,占全省的72.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全省的59.5%、69.7%和81.2%,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0%.全省的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业、医药业、纺织业以及旅游业、果业、畜牧业和蔬菜业,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五年达到10%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2.7∶42.4∶44.9,明显优于全省的15.5∶44.3∶4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5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68元和295元。

  对外开放程度较高。1995-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到全省的81.2%.2001年外贸出口总额10.94亿美元,进口总额9.5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97.6%和99.8%;年接待海外旅游者74.4万人次,占全省的98%.

  交通通讯条件较好。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包—西康铁路、西宝—宝成铁路成为我国西部南北大动脉,西铜、西侯、西户铁路也与陇海线在西安交汇。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正在全面高等级化,关中五市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贯通,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600多公里,占到全省的90%以上。西安咸阳机场正在建成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关中光传输骨干网络是我国东南、华北地区与西北、西南通讯光缆的交汇地,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化水平基本与全国发达地区保持同步。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能力优势明显。关中地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2所,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个,科研人员70多万,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人才密集区。区内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89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10.8亿元,增加值169.3亿元,已成为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中,西安高新区增加值达到104.6亿元,综合水平居全国十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列,成为我国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园区。

  城镇化水平较高。关中地区坐落城市8个,建制镇405个;城镇人口856.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5个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46.4%、50.6%、53.8%和44.6%.西安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占全省的3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工业基地,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和西北地区科教、商贸、金融、信息中心。

  第三节 基本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实施率先发展战略,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开发区和中心城市为核心,以陇海铁路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对内整合优势、构建区域经济协作体系,对外扩大开放、拓展资源与市场空间,推进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速度、推动产业升级,使经济总量、结构和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实力迈上新台阶,率先跨越发展,辐射带动陕南陕北,为实现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000亿元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速度。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必须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关中经济持续快速、自主性增长的良性机制,确保经济增长在两位数的快车道上运行。

  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工业化进程。依托高新科技,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科技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联合与协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加强开发区、中心城市、地区之间的有机整合,促进产业错位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坚持以中心城市及其开发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加强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快区域乃至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活市场主体,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坚持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生命线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改革投融资体制,开放投资市场,增强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投融资能力,使招商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的效益进一步提高。

  坚持基本国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优美、法制完善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空间。

  第四节 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从现在起到2006年,关中地区要取得率先跨越发展的初步成效,并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000亿元做出更加显著的贡献。

  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比同期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5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达到23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2.7%提高到7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50元,接近东部沿海地区目前的平均水平。

  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到9.1∶44.8∶46.1;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装备制造业、国防科技、果业、畜牧业、旅游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经济贡献度明显上升。建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制造业基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完整、统一、效能的交通、动力、金融、商流、信息网络,实现环境、生态、水源统筹建设与保护,促进资源共享,创造便捷可靠的生产环境,先进文明的人文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整体上形成西部最佳、国内一流,推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コ鞘薪ㄉ栌氤钦蚧?。西安发展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宝鸡、咸阳建成大城市,渭南、铜川和杨凌示范区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力、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形成西安都市圈和西部最发达的城镇连绵带。200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利用外资在全社会投资中占重要地位,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技术开发、资本经营、商品贸易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2006年达到25亿美元;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8%,五年利用外资总额达到30亿美元以上。

  城乡人民生活。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城镇就业增长快于劳动力资源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加500元和200元,2006年达到8200元和2800元左右。

  到2010年,关中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国内领先,实现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60亿元,人均15000元,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优势整合与整体推进第一节 构筑三个功能层次,推动整体协调发展

  构筑“一线两带”产业经济体系的三个层次:?ゴ葱虏悖?主要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和创业中心组成,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创新能力,是“一线两带”的创新基地。

  核心层,由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关中五市一区中心城区组成,是关中城镇群、产业群的集聚区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基地,是经济集聚能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竞争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

  辐射层,包括关中五市一区所辖全域,是“一线两带”的经济腹地,接受核心层的辐射和牵引,围绕核心层,按照前向后向关联,配套发展产业,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创新层和核心层要把先进的生产要素与管理体制有机结合,依靠两个创新,实现两个带动。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产业孵化功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提高工业化水平;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资本集聚能力,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和空间拓展速度,以产业园区为辐射核心,逐步向外延伸,带动中心城市规模集聚和中小城镇加快发展,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

  第二节 加快开发区建设,增强核心带动作用

  实施“一区多园”战略。扩大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省级开发区的规模,强化功能,完善设施,增强集聚能力,形成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柱。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建成国内一流、中西部最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城为目标,全面完成开发区一期建设,加快二期建设和交大、西工大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环保产业园、西安软件园,光电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大学生物园、医药工业园、留学生创业园、长安产业基地等十大产业园区,以及灞桥工业园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发展。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产业以工业为主、企业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针,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区,建成出口加工园区、机电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园区,带动泾河工业园区、沣京工业园区、蓝田工业园区发展。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快西区科技创新园和东区新兴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区合作。杨凌农业示范区要发挥西农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加快周边周至、扶风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空间扩散和辐射带动作用。

  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凝聚先进生产要素,增强产业孵化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国家级开发区要加快建立与一区多园相适应的发展机制,继续保持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形成持续的发展后劲。咸阳、渭南和铜川开发区,要尽快实行“封闭管理,开放运行”,加大招商引资,有效集聚产业,真正发挥创新源和辐射带动作用。?フ?合开发区优势。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要有机协调,整合发展优势,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分工合作,真正把分散的区、园组合成有序竞争、有效合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人才高地。

  第三节 优化城乡结构,建设关中城镇群

  实施“一圈一轴”空间发展战略。“一圈”指以西安和咸阳中心主城及外缘郊区组成的西安—咸阳都市圈,“一轴”指沿陇海铁路建成密集的城镇连绵带。按照“一圈一轴”的空间发展战略,有机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规模结构科学,中心城市功能互补,小城镇有序发展,有力支撑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关中城镇群。

  西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是整个关中城镇群的中心,包括西安—咸阳中心主城和阎良、临潼、长安、蓝田、高陵、户县、周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兴平等区、市、县,现有120多个建制镇。这一区域是西北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新兴产业最集中的城市集群。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城镇功能,促进特大城市与周围卫星城镇的有机结合,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中心主城要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提高集聚效益,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发达,旅游业繁荣,交通通信便捷,适宜人居的现代都市区。主城外围要加快卫星城镇建设,增强经济联系,建设一批功能明确、特色突出的中小城市,力争2006年以前新设西户区(现户县)、三原市、礼泉市。

  陇海沿线城镇连绵带。以西安—咸阳都市圈为中心沿陇海铁路向东西延伸,东至潼关西到宝鸡市区,分布着5个中心城市和250多个小城镇。要打破条块分割,按经济内在联系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统筹安排产业和重大项目,合理规划农业、工业、市场、生态、旅游等各类功能区,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带动以县城为主的小城镇的发展。力争2006年前新设宝鸡市陈仓区和拓坪区(现宝鸡县)、岐山市,渭南市华州区、蒲城市。把关中陇海沿线建设成城镇密集,各城市、小城镇特色鲜明、互为支撑、整体实力强、城镇化水平高的西部地区最发达的城镇连绵带。

  第四节 增强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关中特色产业群

  西安和咸阳市。按照建立都市圈的战略要求,西安、咸阳两城市要跨越行政界限,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划分城市功能区,综合规划产业发展,构筑西部科技、人才、产业高地。西安—咸阳主城要作为西部地区跨省域的中心城市,加快实现由一般加工业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发展一大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型轻纺、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的全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引导和促进以新兴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建成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教、旅游、金融、现代物流、信息中心。

  城郊经济和配套产业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与城区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农机加工、机电配件、食品和药物制作等初级加工或者零部件生产,综合发展以中心主城为市场的花卉、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结合城区中心市场发展建设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和专业化工业品市场,发展以大都市居民为对象的自然生态旅游业。

  宝鸡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科技、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尽快建设发展成为辐射陕、甘、宁、川毗邻地区工业、商贸、旅游中心大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强电子、机械、食品、有色、建材等为主的产业群,建设全国机床制造业基地、重型汽车制造业基地和有色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旅游、商贸,建设关中西部畜牧、蔬菜、园艺等农工商一体化产业基地。

  渭南市和铜川市。要借助关中东部和关中北部门户及近靠西安的区位,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技、教育、金融、信息优势,自觉接受辐射,发挥土地、劳动力价格优势,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

  渭南市产业发展以煤化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强优质小麦、果业、花椒和秦川牛基地建设,积极改造发展煤炭、电力、冶金等工业。

  铜川市以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大力发展煤炭、建材、铝冶炼和食品加工业,同时壮大陶瓷、果业和旅游业,积极发展中医药、机械配件、轻工等产业,建成关中北部特色产业群,使其成为关中辐射带动陕北的桥梁。

  杨凌区。力争尽快设市。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集聚和对外技术辐射,发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示范中心作用,建成国家以高新农业、涉农产业、农业科技教育为主导的农科城。带动农牧良种、生物技术、节水灌溉、环保农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辐射推进实施农业“星火”计划,形成产学研联合、城乡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推动关中率先建成现代农业区。

  第五节 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筑关中经济一体化框架

  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以“米”字型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骨架,以西安—咸阳都市圈为枢纽,以提高运输网络密度、优化交通结构为重点,适当超前加快建设。2006年要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协调、快捷高效的路网构架,逐步建立关中地区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西部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

  加快建设三个层次的交通体系。一是加强中心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完善都市圈交通体系。中心城市加强城区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畅通、灵便的交通网路。西安—咸阳都市圈,要统筹安排绕城公路、环城道路、高架快速干道以及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系统,抓紧西安地铁前期工作使其尽早开工建设,加快西安、咸阳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和重大公共设施资源共享,达到圈内圈外通勤、购物、日常业务交往畅通、快速、便捷。二是建设都市圈与城镇群交通体系。加快关中路网建设,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建设环线公路,提高路等和通达深度。在完善骨架路网的同时,加快县际公路建设,使关中地区县城之间实现快速、便捷连接。三是建设广域交通体系,加强关中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有机联系。到2006年底,基本贯通西安经潼关至郑州、经禹门口至太原、经榆林至包头、经宝鸡至兰州、经汉中至成都、经商州至合肥高速公路省境路段,全面开工建设西安通往银川、重庆和武汉高速公路省境路段。加快建成西安至合肥铁路、宝鸡至兰州铁路复线,开工建设西安至延安铁路扩能改造、西安至平凉铁路和宝鸡至徐州客运专线。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发挥其西部空中交通的枢纽作用,着手咸阳机场扩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

  加强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条件,以西安—咸阳都市圈为核心,坚持适度超前、高起点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基础传输网和移动信息网,形成覆盖关中、辐射全省、联通国内外,综合性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的信息网络体系,建成西部信息中心。

  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改造省内九条一级干线网,发展和利用光交换、光交叉连接、密集波分复用、高速同步数字系列等先进技术,形成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骨干网络,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利用同轴光缆、光纤和无线接入等手段,加快发展宽带接入网和宽带综合业务,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融合。

  发展和完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网络设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方面的网络资源,发展以IP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采用高速路由器和下代互联网协议等新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以互联网(IPV6)为代表的高速宽带信息网,形成融合多种业务,覆盖面广的新型互联网。

  建设西安信息港工程。建设集语音、数据、视频为一体的宽带综合信息网,实现网络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基本构建起信息港交互平台,宽带、高速主干网络和主体信息系统,为全国实施的数字化城市工程提供示范。以西安信息港为依托,全面展开“三网合一”试点工作。

  加快“数字陕西”工程建设。率先实施关中地区数字化,初步形成中心城市综合基础地理、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础数字化环境。建设关中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和宽带网,开发地理空间数据库及信息系统,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三维可视化数字关中地区基础框架。

  合理开发水资源。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水资源开发要以地表水、地下水并重,区内开发与区外调水并重。从中远期考虑,需实施西水东调、南水北调、黄河北干流水东调。近期集中力量改造完善现有灌区,建设泾河东庄水库、引洮济渭、小水河及引红济石—石头河过渭等蓄水调水工程;中期建设李家河水库、黄河古贤水库、嘉陵江—汉江联合调水工程;远期依靠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最终实现关中水资源的综合平衡。

  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加快重点水源工程联网调度,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实施三大联网调度工程,一是关中西部以冯家山水库、羊毛湾水库和宝鸡峡引渭三大工程联网调度;二是秦岭北麓石头河水库、黑河水库联网调度;三是关中东部东雷抽黄、洛惠渠、交口抽渭三大工程联网调度。

  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为目标,对现有大中型灌区实行以节水增效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普及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开发节水技术,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推进污水资源化,回用水可作为工业用水、地下水回灌、城市绿化、公园、城河用水。建设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

  加强环境建设与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城镇“三废”治理为重点,努力建设生态型经济地区。到2006年,城镇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城郊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示范区,基本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污水和垃圾处理,用5-10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工业布局集中、人口密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建设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杨凌、临潼、乾县等市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到2006年污水处理率达到45%.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重点建设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杨凌、乾县、武功、兴平、虢镇等18个市县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加大工业污染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十五小”企业。各类开发区严禁污染企业进入,超量排污企业要逐步从中心城市向外搬迁,达到削减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进一步扩大城市供气、供热覆盖面,优化工业和生活燃料结构,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18个市辖区和风景名胜旅游县区要加快实施天然气气化工程,扩大供气范围,消除燃煤锅炉。工业集中区、新建居民区、大中型公用设施和宾馆、饭店率先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和环保型煤。重视汽车尾气治理,加快天然气汽车改造和天然气加气站建设,促进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到2006年,力争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建设关中园林化地区。加强关中南北两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种草,严格保护天然林,不断扩大森林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形成关中平原的绿色屏障。中心城市要加强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建设,以周边河流、绕城公路、城内环线、交通主干、主题公园、厂区、校区及居民小区为重点,形成绿化体系。西安—咸阳都市圈要加快渭河、灞河、浐河等周边河流绿化带、环线道路绿化带及主干道路绿化带建设,形成网状绿化格局。宝鸡市以南北山地天然林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建设城区河流、道路、公园和广场绿化,形成“林中城市”和“城中绿化岛”的生态格局。杨凌以渭河沿岸、铁路、公路和塬边绿化带为背景,以城市主干道为骨架,以主题公园和街心花园为重点,加强各功能区绿化。渭南市要加快建设渭河、●河、南部塬区绿化带和开发区绿化工程。铜川市要加快新区绿化,把新区建成渭北旱塬地区生态园林城市。

  第三章 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第一节 发展高新技术壮大新兴产业

  通过建立产业孵化基地、专业产业园区和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等多种方式,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六大产业领域优先发展,努力将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关中的主导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到2006年关中地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421亿元,年均增长25%,占GDP的比重达到18%左右。

  信息产业。信息制造业要重点建设五大生产基地。一是在数字化家电产品领域,突出数字化高清晰度彩电及智能化冰箱等新型家用电器的开发生产,积极推进数字化高清晰度彩色显像管、显示管、投影管、光引擎产业化进程,培育数字化三维虚拟演播室、等离子显示器(PDP)等产业;二是在电子元器件领域,重点发展片式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新型传感器件、压电陶瓷器件、光电子器件产业,建成新型元器件生产基地,三是在移动通信及网络设备生产领域,重点抓好M30移动交换系统、CDMA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网络路由器等产品产业化,积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及产品的研发进程;四是在计算机硬件设备生产领域,以彩色显示器为突破口,以为整机配套为方向,做大做强外围设备;五是在军工电子领域,以军事需求和民用需求为目标,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实现军民结合,促进民品发展。?ト砑?产业要以国家级西安软件园为基地,重点抓好CAD/CAM、工业过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金融财税、医疗、教育、娱乐及多媒体、信息安全保密与病毒防治等八大应用软件。发展技术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中文信息处理、网络通信等四大类支撑软件。建立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知名的软件加工与出口基地。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产业。以重大电力成套装备、光机电一体化、数控系统及装备、工业过程自动化等领域为重点发展方向,力争在数控机床、输变电控制设备、配电过程自动化系统、新型建筑机械、计算机集成制造、光通信器件等领域有所突破。积极推进数控加工中心、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智能仪表、新型压缩机、模具快速成型、宽幅振动压路机、新型风机泵、磁光电流互感器等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加快敏捷制造环境下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的研发步伐。

  现代医药与生物工程产业。重点开发创制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及制品、新型医疗器械等产品,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产业化关键技术等方面力争有重大突破。抓好红霉素系列药物及利君沙针剂、维奥欣片剂、脂质体应用技术、血液分析仪专用试剂、生物芯片、人工虎骨粉、畜禽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蛋白技术、中药标准提取物及中成药标准制造技术等产业化项目。加快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控释与缓释技术、中药传统饮片改良技术、医药生产控制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高性能金属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和结构材料。通过自主开发研究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相结合,力争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以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上有突破性进展。抓好阴罩带钢、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片层化独石式变压器用压电陶瓷、液晶材料、稀土材料、单晶铜材、钛材、铌钛合金材料等产业化项目的建设,重点研发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将关中建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层次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

  先进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油、气、水、煤污染治理的控制装置、新型工艺及换代产品。加快清洁生产技术、生态环境预警防治技术、水生物处理技术、大气生物处理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生物治污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套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加强对产生污染的领域、行业改造,重点在水泥和化肥制造行业,推广干法水泥和加压硫化床粉煤气化制合成气技术。抓好氟里昂替代物HFC-134a、无磷环保液体洗涤剂及专用助剂、无铅汽油添加剂、无公害农药、干式TRT技术等重大项目,加快锌空气电池、太阳能电池、清洁燃料汽车关键部件和醇类汽油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

  航天产业。重点开发小卫星、卫星通讯、导航与定位技术、卫星信息传输及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发展防雹增雨火箭、火箭人工降雨、飞机人工降雨等高新技术和产品。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

  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杨凌现代农业技术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国家关 中星火产业带建设,以果业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到2006年关中地区农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依托杨凌,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起高新技术向农村、农民转移和扩散的传递机制。利用现代生物、信息等技术,以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良种繁育、基因工程、节水灌溉、秸秆利用、病虫害防治、植物化学、新型栽培、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抓好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成套装备、基因疫苗工程、小麦育种、胚胎工程、新型植物营养注射助剂技术、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玉米杂交良种工程、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秸秆生物肥料、优果示范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方法,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技术水平。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咸阳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渭南、宝鸡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陕253”等强筋小麦新品种,生产优质专用小麦,满足现代食品加工业的需要。全面实施优果工程,发展生态果园和出口基地,搞好产品转化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以秦川肉牛、布尔山羊、奶畜为主的节粮型牲畜,加快高产优质奶牛扩繁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扩大鸵鸟等特种养殖规模。在稳定发展大路菜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蔬菜质量,扩大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重点提高精细、名特优和无公害蔬菜。到2006年,水果总产量达到460万吨左右,肉类总产量达到75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00万吨,蛋类总产量达到48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620万吨。

  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围绕华圣果业集团、海升果汁集团、光明乳业(泾阳)有限公司、银桥集团、世联高蛋白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在政策、投融资、新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上给予扶持。按照“多元投入,择优扶强,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鼓励农民以出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各类龙头企业要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流通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引导农民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在联合农户、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运销方面的重要作用。

  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以果业、畜牧产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转移。运用先进工艺、技术改造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精深加工项目。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引导科研、教育单位与企业“联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健全各级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建立高效、准确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系统,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第三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传统工业是关中地区工业的主体,是加快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支撑。要加紧用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其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和规模水平,并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品和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关中产业群。到2006年关中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3.5%左右。

  机械装备制造业。走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加快先进的信息装备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等在生产、管理和营销中的应用,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以飞机制造、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机床工具、汽车及零部件等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重点,同时抓好工业自动化仪表、制冷设备、轻工机械等具有较好基础的产品改造升级,使机械装备制造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提升机械装备工业的整体实力。

  输变电设备,以西电东送750KV输电线路和±500KV直流输电线路配套输变电设备为载体,重点发展800KV级高压开关、电力变压器、电抗器、高压电瓷、复合外套避雷器、复合绝缘子以及500KV输变电设备小型化和智能化项目。

  工程机械,重点发展适用于治沙、造林、西气东输、军用等方面的大吨位液压挖掘机、装载机、高原性推土机;开发铁路道渣、大坝干硬性混凝土摊铺设备,大型节能环保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建设年产500辆PC-400型大吨位液压挖掘机项目、350台沥青混凝土摊铺机项目、150台稳定三合土拌和机、年产1000台装载机等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优先发展适应高速公路需要的重型车、重型载重车和豪华大客车,支持高档医疗车和运钞车等专业汽车扩大规模。零部件重点发展变速器、汽车车桥、半轴、盘式制动器、轮胎螺栓、车用蓄电池等产品。抓好5000辆大客车底盘技术改造,年产100万套安全气囊、60万件半轴、60万件制动鼓及60万套盘式制动器,年产2万台富赖变速器技术改造、20万套汽车电子防抱死系统、1.5亿件轮胎螺栓等项目。小轿车制造应走与国外同行业大集团合作的路子,引进资金,引入品牌,实行规模化生产。

  机床工具,以提高数控化率为方向,优先发展以数控磨床、电火花成型机床为代表的精密数控机床系列和以精密复杂刀具、精密功能部件为主体的工具和功能部件产品,研制开发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生产线成套设备、汽车工业及其他产业专用机床等。重点建设高效数控磨齿机、高速主轴、滚动直线导轨以及滚珠丝杠、柔性制造单元和自动生产线、复杂刀具扩能等项目。

  飞机制造,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领域,抓紧开发生产新一代支线客机、专用微型飞机和机载设备。重点建设波音737-700垂尾、舱门转包生产技改、飞机发动机盘环内航空零部件技改、650MN多向模锻水压机生产线等项目。

  食品加工业。抓住国家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工程的机遇,依托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广生物、信息、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食品工业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果蔬加工、乳制品、肉制品、饮料制品、方便食品等。

  果汁加工,重点发展苹果、梨、猕猴桃等果品的深加工。加快浓缩果汁行业的整合,开发冻干果片、果粉,发展饲料、果胶等产品。把关中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果品生产基地。

  乳品加工业,重点支持银桥等名牌产品的扩产改造,采用现代灭菌技术、保鲜技术、生物发酵技术,优先发展液体奶、活性乳酸奶等产品。进一步提高婴幼儿、老年人以及特殊人群需要的配方奶粉的产量和质量。

  肉制品,以多品种、精加工、小包装为方向,大力发展卫生、方便、风味独特的分割肉、冷却肉和中式风味低温熟肉制品和清真牛羊肉食品。

  饮料制造业,提高苹果酒、猕猴桃干酒、葡萄酒和果汁饮料的品质和规模,扩大啤酒市场占有率,加快白酒的香型改进,使传统名优产品再创辉煌。

  纺织工业。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增进效益,加快关中地区内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以棉纺及印染为重点,积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产品。加快行业改组,促进行业整合,积极吸引外资、东资参与重组,实现产业升级。

  棉纺织及印染,提高清梳联、精梳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5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重点发展无梭布和印染后整理产品。

  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培育“伟志”等名牌服装生产企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开发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工业用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材工业。走大规模、高起点的路子,调整水泥结构,发展新型建材。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大型企业来陕投资,支持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按照节约并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加速淘汰落后工艺,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水泥企业,优化生产布局。到2006年使关中建材工业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节能环保、竞争能力较强的产业格局。

  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在石灰石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大型熟料基地,重点支持2~3家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日产3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坚决淘汰湿法窑、中空窑等落后工艺。不再新建日产2000吨以下的水泥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推广矿渣和粉煤灰超细粉磨。重点建设铜川日产4000吨、扶风日产3000吨、千阳日产3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

  以环保、节能、利废为重点,加快使用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为原料的生产技术,推进非粘土类空心制品、混凝土砌块、轻质板材和复合板材等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铝塑复合材料、装饰材料、保温材料、塑钢门窗、五金件等新型建材产品。

  有色工业。以钼、钛、铝、铅锌产品为重点,围绕提高品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加快现有采、选、冶、加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坑内矿山无轨开采技术、选矿厂预选抛废技术、多碎少磨、多段磨矿新工艺等先进采矿技术,湿法冶金和生物冶金技术,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生产电解铝技术等,淘汰土法炼铅锌和60KA以下自焙槽电解铝技术装备,提升技术水平。发展钛材深加工、锆合金管材、层状金属复合材、钼深加工、铝及其深加工等产品。抓好铜川铝厂改造、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钛材及层状复合材深加工、金堆城钼业公司钼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建设。

  能源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通过结构调整,巩固提高关中能源工业。煤炭工业要统筹规划,引入新机制,适时开发彬长矿区,改造有发展潜力的老矿区。压缩高硫煤产量,限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资源枯竭、布局不合理、达不到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电力工业要通过“以大代小”,优化火电的机组结构、技术结构,建设高参数、高效率、调节性能好的大型燃煤机组。重点抓好韩城二电厂2×60万千瓦、蒲城二电厂2×33万千瓦、灞桥电厂2×10万千瓦等项目建设。

  化学工业。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重点,稳定化肥生产,发展复合肥、有机钾肥、腐殖酸有机液肥等新型有机肥料。采用先进的气化、脱硫、脱碳技术及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技术发展甲醇、二甲醚等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要推广生物技术、新型高效精馏、氧化、硝化、磺化、氟化、还原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化程度高、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淘汰合成氨中的水洗脱碳、常压变换等落后生产工艺。重点抓好渭河化肥厂双甲项目建设。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充分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含量和整体水平。到2006年关中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6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1%.

  旅游业。分阶段、有步骤地建设周、秦、汉、唐四大文化旅游区。加快周原遗址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阳陵博物苑、唐华清宫芙蓉园和椒园等人文景观建设,启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丰富展示形式,提升景观品位。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华山、太白山、终南山、玉华山四大自然景观旅游区。抓好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华宫风景名胜区、药王山风景名胜区、陕西秦岭植物园、西安“三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形成关中“东有华山、西有太白、南有终南山、北有玉华山”的自然景观格局。积极开发观光度假、民俗风情等专项旅游和集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文明景观旅游,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阎良飞机城等尽快形成旅游新热点。

  加快关中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建设好以西安为中心,向东、西、北辐射的三条旅游线路。即东线:西安—半坡博物馆—唐华清宫、秦兵马俑博物馆—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洽川风景区—韩城历史文化名城;西线:西安—汉阳陵—咸阳博物馆—茂陵—乾陵—杨凌—法门寺—周原遗址—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线:西安—汉阳陵—三原城隍庙—药王山、玉华宫。构建旅游销售网络,改进宣传促销方式和服务手段,加快与国际旅游业接轨。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物流业。建立和完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进一步开辟国际大都市直达航线,形成以西安航空港为中心、连接国际、辐射西北的航空物流网络。充分发挥陇海铁路沿线西安和宝鸡站的枢纽优势,推进铁路仓储、装卸、包装、销售、信息的一体化经营,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

  建设多形式、多业态的商贸流通体系。引进新型商贸业态,重点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会展经济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电子商务业,建设电子网络商品交易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发展信贷消费、租赁消费、服务消费。发挥传统商贸业优势,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高水平地创办一批大型综合商社,发展具备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条件的商贸新型业态,使其从传统的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向现代信息管理、物流化发展,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建设综合性仓储超市、购物广场,对大型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培育和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具有较强专业化水平的经营实体,引导农产品直接进入大型批发市场。

  金融保险业。拓展关中资本、证券、保险市场,建立健全金融、保险和风险投资体系。

  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吸引外资银行、保险、财团和国内区域性、政策性、股份制银行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并存、适度竞争、稳健经营的金融体系。适度发行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彩票。发挥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西部开发投资基金。加快发展证券和产权交易市场,支持优势产业中的优秀企业上市,搞好上市公司重组。在发展传统保险业的同时,努力开辟保险新业务,增加保险新品种,培育多元化保险体系。

  新兴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专业从事信息服务的企业和组织,开展信息提供服务、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和接入服务,推动网上服务业。运用现代技术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及公众信息平台,制定政府及各行业数据共享标准,开发经济、科技、教育、环境、人文、旅游等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公共信息共享。建立以政府信息为主系统,其他信息为子系统的综合性信息系统,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应用,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和水平。开发信息精品,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促进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正规化和商业化。

  发展会计、咨询、法律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行为,促进服务业市场化和社会化,加大服务业所需人才特别是市场、外贸、金融、信息咨询等人才的培养力度,改进用人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区服务实体和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业走向产业化。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建立起面向社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社区救助,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和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发展壮大社区医疗、社区文化、社区保险、家政服务等,促进社区服务市场化、家庭服务社会化和家政服务公司化。发展家庭送餐和餐饮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方便城乡居民生活的餐饮企业。加强服务业设施和网点建设,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

  教育文化产业。加快高校产业发展。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壮大教育规模。多元化吸纳资金,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新建一批校企联合研究开发中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等。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形成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后勤保障系统。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艺演出业、电影音像业、文化信息业、文化娱乐业、艺术教育业、文化旅游业、民间艺术业等产业。抓好陕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公司、西影股份有限公司、报业集团公司、出版集团公司、发行集团公司等产业集团的组建和运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章 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第一节 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继续推进开发区体制创新,防范向旧体制的复归。按照精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体现开发区管理机构“特”、“精”、“活”的特色,强化管委会的综合管理职能,消除园区内条块之间、条条之间、块块之间互不隶属,各自为政的局面。明确开发区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把改革创新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转化为法制优势,保障开发区“行使一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封闭管理、开放运行”,真正发挥出市场化改革的试验和示范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运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等方式,进行开发区建设机制的创新,提高开发区建设的市场化程度,并以此吸引区内外各类资金投入,提高开发区建设速度和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关中五个中心城市政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按照“缩小范围、规范程序、改变方式、完善监管”的原则,继续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园区企业制度改革提供帮助,为园区和城市内外构筑一体化要素市场、建立各类资源互通共享机制提供支撑,促进科技与市场、科技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开发产业化进程和辐射效应的发挥。

  构建制度化的关中经济一体化协调组织和各开发区及各类科技园区的协商制度,协调各园区政策行为,形成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和法规,营造无特别差异的政策环境。省上成立协调指导小组,下设产业规划、技术指导、招商引资、政策协调等功能性小组,负责拟定和督促落实“一线两带”总体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各市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相关措施。充分发挥关中市长联席会议的作用,配合关中协调指导小组协调跨园区或跨地区发展问题,如重点高新技术的协同攻关,统一规划实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渭河流域综合整治,户籍、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行政协调等。将产业结构调整从行业性调整转向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关中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和市场力量等非制度化协调机制在关中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创新

  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及工程化开发为核心,以上游科研单位和下游生产企业为主体,通过组建股份制公司等途径,把科研单位、工程中心、生产企业联合起来,促进技术优势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力度,按照规模经济的发展要求,组建一批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形成若干个能够支撑关中和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增强关中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技术的交流和整合。加强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国防科工高新技术产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提高国防科工的“扩散效应”。注重适用技术的开发,以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和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技术领域为主,对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制订产业振兴计划,鼓励社会和个人以有形或无形资产参与传统产业改造。

  推动科研院所向研究开发企业转制。以自办、联办、改制、控股、参股、兼并、租赁、承包、“院所联合”、“所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企业集团。科学界定科技企业的产权关系,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形成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积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合作,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机构,对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对创新技术的跟踪分析,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着力提高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能力。把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在较高水平上的发展,使企业直接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构建相应的创业资本市场,盘活国有资本、调动民间资本、引进国际资本,建立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体系、科技型企业产权重组以及风险合理分担的企业信贷与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关中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和水平。实施“柔性人才政策”,培育更为灵活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劳动力、技术创新成果、生产要素共同折股分配和股权、期权奖励制度。

  第三节 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主体

  适应市场化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力争用2-3年时间,使关中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资本结构,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独立董事、外部董事制度,继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分开的原则,以出资人到位为核心,探索建立权责明确、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速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业有序退出,使优良资产和有限资源向优势产业、企业和优秀经营者集中。积极探索通过国际招标方式引入外资对大型企业进行改组改造的有效途径,推进企业重组,以市场为导向、名牌产品为龙头、资产为纽带,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健康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小型巨人”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交通、市政、环保等行业的建设和经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租赁经营等形式参与国有资产重组,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权、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二次创业,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初加工型向产品深加工增值型转变,步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培育一批“参天大树”。

  第四节 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各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改革投融资体制、扩大引资领域、创新融资方式,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使关中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逐步放宽项目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加强服务和法制监督,转变坐地审批项目为走出去把投资商引进来,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包装、推介、宣传工作。

  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鼓励省外投资者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环保、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鼓励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依法勘查、开采除油气以外的各种矿产资源。推进金融、保险、电信、商贸、旅游、卫生、中介服务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允许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程设计公司和其他国家开放领域的企业。

  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采用项目特许权、运营权与收益权融资,吸引投资者以BOT、TOT等形式参与建设和经营。组织“短、平、快”项目,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沿海地区及国外进行推介,促使招商引资经常化、日常化、规范化。要努力解决好“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对外开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从政府招商为主向企业招商为主转变。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及招商代理制等新手段、新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质量。对外商与非公有制经济合资合作的项目,享受与国有企业合资合作项目同等待遇。

  加强内横向联合和协作,吸引东资西进、东企西进、东智西进。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投资西部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窗口作用,吸引和支持东部企业、富余民间资本和优秀企业家以投资办厂、参股控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租赁承包等方式到我省投资发展。不断创新国内区域间横向联合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横向联合和协作体系。

  构建综合性的国际国内投资贸易促进网,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各市和开发区有关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招商引资队伍。建立国际国内客户资料库,向国内企业和海外客户提供查阅海内外商情的信息场所和中介咨询服务。修订和完善鼓励引介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落实引介报酬规定。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造优美环境、培育优秀人才、实行优质服务为着力点,营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深入持久地开展投资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继续清理和废止一切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实行行政共事制和服务承诺制,以及首问负责制、引导办理制、限时办理制,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逐步做到网上审批,一厅发证。整顿和规范执法行为,坚决制止并严肃查处地方、部门庇护违法行为和执法犯法、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案件,大力整肃信用秩序,建立和完善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评估及监督体系。实行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尽快制订地区内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并列入各部门的责任目标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每年开展一次投资环境治理情况评价考核,将结果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