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信息产业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省信息产业厅 2004年11月2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企业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促进行业信息化和优化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桥梁和带动作用,突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全省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增强我省企业竞争力。

  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政府做好政策导向、宣传、鼓励和推广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信息化中的主体地位。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在指导企业搞好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同时,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行业、地区的特点和信息化需求,组织制定本地区以及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企业的不同类型,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程度和水平,实行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点面结合,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发挥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工程的示范作用,逐步带动各行业、各地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需求导向,讲求实效。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保持一致,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以需求为导向,找准切入点,注重应用,讲求实效。

  二、建设目标

  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在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管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向企业外部拓展、向产业链延伸、向行业集群渗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到2007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上达到如下水平:

  1.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率有较大提高。全省中小型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电子商务应用有较大的普及,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2.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有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产品;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电器机械等行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应用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

  3.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应用率达到50%,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70%;中小型企业实现财务、物料和营销管理信息化的比率达50%。

  4.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有较大改善。建立比较完善的集研发、制造、供应于一体的协同工作体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专业镇比例达到50%以上,全省建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行业标准、人才资源等数据库;培养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本建立起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三、主要内容和任务

  根据我省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是围绕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建筑材料、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九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重点推进制造、物流和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一)以产品开发设计和计划控制为切入点推进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

  1.在产品开发与设计领域,大力开发信息技术产品,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技术(CAD/CAM/CAPP/CAE/PLM)的应用,推广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技术,包括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等的应用,大力发展家电智能、汽车电子、机床数控、光电一体化等新技术,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

  2.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和成本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灵活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

  3.在企业管理方面,大力推进企业应用ERP/CRM/SCM以及商业智能(BI)、知识管理(KM)等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逐步提升企业集成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企业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4.在市场营销方面,引导中小型企业建立网站,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与企业协作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由企业内部信息化向与上下游集成的产业链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二)以管理控制一体化为重点推进流程型制造企业信息化。

  1.加强生产装备与过程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数字化仿真系统和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建设,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自动控制应用平台和工艺流程数据库。

  2.在生产过程中,推广运行状态监视、在线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预报控制等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开发应用;推行管理控制一体化,有机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监控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生产和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提高企业战略分析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灵敏生产水平。

  (三)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

  1.推广普及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应用,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电子标签、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提高物流作业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逐步引入专家系统、机器人技术,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

  2.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企业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等提供基础条件,积极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优化物流过程、降低物流成本。

  3.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供应链的整合,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推动物流标准化和物流公用服务功能的集成,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生产商、物流商和需求方的信息交流和整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四)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推进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

  1.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EDI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会员管理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帐和票证自动处理,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

  2.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推广应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等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建立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步使网络营销成为大中型流通企业,尤其是龙头流通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互动,提高全供应链运作的效率。

  3.建设以有形市场为依托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市场”和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积极推行电子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增强交易透明度,提高交易效率。

  四、推进措施

  (一)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和推动行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促进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标准、工艺技术和过程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产品编码和管理编码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制定信息系统实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规范制度,逐步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2.以专业镇、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加速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增强产业根植性,提升我省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以优势行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行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建设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CA认证中心、物流配送体系等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以政府支持、市场推动、企业化运营的方式,整合企业、货主、公路、铁路、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多个信息系统,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和相关业务的协调发展。

  5.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包括信息化咨询、监理和人才培训等信息服务体系。发挥专家决策咨询和服务指导的作用,跟踪世界最新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组织研究各种关键技术问题,为企业信息化项目评审、监理和鉴定验收等提供技术支持。

  6.加快行业技术和行业信息等资源的开发、整合及利用,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渠道,由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牵头组织社会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实行信息资源有偿使用,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商品化。

  (二)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1.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推进合力。各级政府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合力。要参照国家有关做法,建立健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机制,全面指导企业信息化工作。

  2.统筹规划,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宏观指导。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制定本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全省要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和地区率先突破,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3.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加快企业信用立法工作,以信用信息公开为突破口,尽快规范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使用行为,逐步开展信用评估与诚信机构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贯彻实施《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加强电子商务认证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登记备案工作,逐步形成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管理体系。

  4.抓好重点工程、示范项目,推进企业信息化深化发展。继续将企业信息化纳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重点,从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经费中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共性技术应用平台和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将其列入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由政府组织,实施攻关;进一步加强组织实施全省行业及地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和实施。选择若干城市、专业镇和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项目,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5.大力推广使用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依据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软件产品评测结果,推荐企业信息化使用的软件产品目录。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支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6.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企业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大力普及企业信息化知识,引导、促进企业管理者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7.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长远战略,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实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举。各级政府可视财力设立企业信息化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信息化培训。利用高校、各类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建立若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基地,加大信息化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培育和规范培训服务机构,逐步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