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黄山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业经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二月十七日

黄山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

  为进一步推进黄山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精神,结合黄山市茶产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黄山市茶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黄山市是我国最适宜的产茶区。茶叶是黄山市大宗传统农产品,茶业是黄山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市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中具有重要地位。2003年全市茶园面积72.8万亩,分别占安徽省和全国茶园面积的42%和4%;茶叶总产量1.78万吨,分别占安徽省和全国茶叶总产量的35%和2.5%;茶叶总产值3.2亿元,分别占安徽省和全国茶叶总产值的33%和2.2%;其中名优茶6490吨,产值2.37亿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36.5%??和74.1%。茶叶出口量约1万吨(红茶1200吨),其中自营出口4800多吨,创汇780.5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60%。全市142个乡镇中,茶叶年产量100-200吨的有68个,200吨以上的有23个。全市茶农70万人,人均1亩茶园,年人均茶叶收入约460元。全市拥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5千多座,茶叶加工机械8万多台套,茶叶初级市场40多处。

  黄山茶园主要分布在黄山山脉、天目山——白际山山脉、五龙山山脉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域,其中地处海拔600米以上的茶园占全市茶园总面积32%,海拔400-600米的茶园占40%,丘陵茶园占16%,洲地茶园占12%,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的茶叶产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松萝茶、祁红、屯绿、珠兰花茶、黄山绿牡丹、新安源银毫、徽烘青等。其中屯绿、徽烘青年产量约1.02万吨、祁红0.1万吨、名优茶0.66万吨。大宗茶以出口为主,主要销往欧盟、日本、摩洛哥、乌兹别克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后期,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和茶区生态资源优势,启动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开发,2003年末,全市有机茶园颁证2.7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7.9万亩、无公害茶园14.9??万亩,颁证茶园占茶园总面积35%,茶园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二)黄山市茶产业发展优势

  黄山市茶产业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资源条件,是黄山市茶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可增强黄山市茶产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1.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沉积丰厚。黄山市地处江南茶区的黄山太湖流域低山陵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清代开始松萝茶(屯绿鼻祖)、祁红大量出口,徽州茶商抓住这一机遇,开创了300多年的中国茶叶经济辉煌。祁红、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之后祁红还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等。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就在古徽州,沉积了丰厚的徽茶文化。尤其是经过建国后的30年的发展和茶叶经济20年转型期的调整,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日趋合理,为优化茶叶资源配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黄山市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度高,茶园生态环境好,有利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目前颁证的无公害茶园和绿色食品茶园、有机茶园已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优异的茶叶品质,所产的屯绿、祁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黄山绿牡丹、新安源银毫,多次在国内外获金奖。在全国十大名茶中,黄山茶就占三个。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茶还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黄山茶叶质量,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

  3.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适制多种茶类。本市有黄山种、祁门种两个国家级地方良种;茗洲种、松萝种等省级地方群体良种。70年代以来,陆续选育了杨树林783、凫早2号、安徽3号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仙寓早省级无性系良种和柿大茶3号、6号、23号等优良品系。良好的茶树品种及种质的多样性、多适制性,不仅奠定了优异的茶叶品质,还决定了黄山市茶叶的多样性,为黄山市茶叶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品种基础和保证。

  4.人力资源丰富,技术支撑有基础。以茶为主的农业地域特点,使黄山市相对集中了大量科技力量。全市拥有一大批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和生产经验丰富的茶农、茶工;黄山茶校、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座落在黄山市,为人才的培养、输送和新产品研发提供了保障,黄山茶区已成为全国茶叶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最密集地区之一。

  5.生产加工体系较完备,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目前,全市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兴办了数千家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生产加工体系基本形成。屯绿、祁红、烘青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名优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成为茶叶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生主体。同时,茶叶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整合,徽茶出口加工基地已见雏形。

  6.茶叶初级市场活跃,营销网络初步形成。随着茶叶特产税的改革,促进了茶叶的流通。全市已建成城区茶叶专业市场和乡镇初级茶叶市场40多个,名优茶50%以上依靠市场交易。黄山茶叶经济网的开通,也为黄山市茶叶销售提供了网上交易平台。近年来,随外埠市场的不断开拓,上海、北京、山东、芜湖等地已成为黄山茶叶的主销区,新一代的徽州茶商已初露锋芒。

  7.旅游资源丰富,茶与旅游结合日趋紧密。黄山、太平湖风景区和徽州古民居等旅游资源开发,带动了黄山茶叶的销售,茶与旅游形成良性互动。

  (三)黄山市茶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1.茶园基础条件差,无性系良种茶园比率小。目前,全市50~60年代的茶园占总面积20%,已经老化;相当一部分茶园,由于建园基础差,管理粗放,重采轻管等原因,平均单产仅25公斤左右,低于全省33公斤和全国55公斤的水平;特别是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不足3%,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不仅导致了茶园产出水平低,且影响了茶叶质量及机械化采摘和修剪。

  2.茶叶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多数初制厂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急需改造更新,其中70年代前的初制厂占70%、80年代后占30%;茶叶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规格不一致,茶叶品质难以稳定,加工工艺有待完善。

  3.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控手段落后。由于黄山市茶园较分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合理使用农药现象依然存在;多数茶厂设备陈旧,生产卫生条件差;现有检测设备陈旧,检测手段落后,很难进行有效的源头监控,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安全。

  4.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茶叶深加工尚未起步。企业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断缺,生产、加工、市场配套不够完善。新生的民营茶叶企业尚未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整体实力有待加强。在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国内外的差距大,深加工项目尚未起步,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5.茶叶开拓缺乏整体营销战略,品牌建设滞后。大多茶企业由于缺少专业营销人员,在市场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茶叶终端消费市场营销工作做得不够,品牌广告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大。使得名茶虽多,但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少,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6.组织化程度低,茶产业发展缺乏组织创新。黄山市茶园大多是千家万户经营,茶园流转机制尚未建立,生产经营规模小,茶农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应对大市场。

  7.茶业专项资金投入少,对外开放度不够。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各级政府对茶业投入、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企业的融资和自我发展,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二、黄山市茶产业环境及市场前景分析

  (一)黄山市茶产业发展有利因素

  1.政府极为重视“三农”,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茶业属于“绿色”行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茶叶产销问题关系农村经济增长、茶农增收致富。因此,加入WTO后,政府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制定茶叶产业政策,相关规定和制度、法律,在税收、资金、解决农残等方面给予政策的支持,使茶叶生产、销售、出口的协调和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如茶叶农业税已经取消,困扰茶叶行业税负过重、税负不均的问题得到解决;茶叶作为优势农产品已被农业部列为九大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我省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扶持正逐步增加。绿茶、乌龙茶出口资格审批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等等,这些为黄山市茶叶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入世后享受最惠国待遇,尤其是进口茶关税减让好处。目前,黄山市出口的茶叶(约1万吨)占全市总产量(1.78万吨)约60%。入世后,对黄山市茶叶出口直接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为:可在140多个WTO成员方享受最惠国待遇,尤其是进口茶关税减让好处,绿茶进口关税减让幅度较大。这意味着出口成本和销售价格下降,有可能刺激茶叶消费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表明,2005年乌拉圭协议生效后,由于关税减让将使世界红茶和世界绿茶需求量分别至少增加2.9%,3.5%。这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黄山市茶叶的国际市场。

  3.21世纪以“健康、绿色、生命”为主题的消费需求益趋强烈。21世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潮流,将会促进世界安定以及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和富有,人们对茶饮料的需求明显地将从生理性需求发展至安全性、健康需求。由于茶对人体健康特有而卓越的功效,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尤其是绿茶正在变成21世纪最畅销的流行饮料。这一不可逆转的绿色健康消费趋势,将使茶突破区域性消费的局限性。对黄山市茶叶尤其绿茶国内外市场的拓展无疑是极好的机遇。

  4.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与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凸显。理论和实践表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一方面,人们的消费与购买欲望将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提高茶的市场需求量。目前,国内人均饮茶量约0.33公斤,国际人均约0.6公斤。茶是绿色健康饮品,随着饮茶有利健康的宣传促销,茶叶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空间都较大。另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将由物质层次上升为精神层次,人们将不断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陶冶情操、休心养性、充分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历史、自然和地域赋予黄山市茶叶、生态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休闲旅游优势,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进一步提高黄山茶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5.祁红、屯绿国际国内市场消费习惯相对稳定。自清代屯绿、祁红开始大量销往海外以来,基于祁红、屯绿独特的品质及约百余年形成的消费习惯,在英、德、俄、美、日、中东、西非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如果能稳定并提高祁红、屯绿品质,坚持不懈地维护和开发这些市场,祁红、屯绿的国际国内市场将更大。

  (二)黄山市茶产业发展不利因素

  1.以绿色为趋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自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苛刻的农残检测标准以来,目前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组织颁布了453项农药允许残留标准。对于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的污染,黄曲霉素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污染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都提出了限量指标要求,增加了检测项目。近年一些茶叶进口国还对进口茶叶及其企业有关认证及包装、标签等等出台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因而黄山市茶叶出口将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更多的“绿色的、技术性壁垒”,茶叶卫生质量状况,尤其农残问题仍是制约扩大出口的最大障碍。

  2.外茶争夺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趋激烈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的规定,WTO成员在进口关税上将有大幅度的下降,根据我国和美国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要求,中国农产品关税降至14.5~15%,这将有利于外国的茶叶进入中国市场,与华茶竞争,尤其是红茶的进口量将会增加,这对黄山市茶叶产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3.国际先进企业的威胁我国加入WTO后,更多国外企业基于我国茶叶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凭借着自身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实力,凭借着先进的营销管理方式、制度、经验,市场开拓的能力,与国内茶叶企业进行直接的竞争。对黄山市茶叶产销也将构成竞争压力。

  4.国内外茶叶知名品牌的挑战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以及交通不便(不畅)等,黄山市茶叶产业步入市场经济的时间稍晚,国内外茶叶知名品牌已抢占了一定的国内外市场,这对黄山市茶叶品牌的打造及市场的开拓发展是一挑战。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黄山市“443”行动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企业战略、文化旅游战略,提升黄山市茶业竞争力,全面推进黄山市茶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2004-2010年)

  总体目标基本实现黄山茶叶生产、加工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区域化;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产销基地及全国最大的眉茶加工基地。

  计划到2007年末,全市茶园亩产值达到850元,茶叶总产值达到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和产值比重分别占35%和80%以上;实现茶叶商品值10亿元;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所占比例达10%以上;建成有机茶基地5万亩,绿色食品茶基地15万亩,无公害茶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培植1-2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销售额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4-5个;自营和加工出口茶1.2万吨,创汇1200万美元;争取1-2个国家驰名商标,6-7个省著名商标;实现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850元。

  到2010年末,全市茶园亩产值达到1300元,茶叶总产值达到9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和产值比重分别占40%和85%以上;实现茶叶商品总值15亿元;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15%以上;建成有机茶基地7万亩,绿色食品茶基地20万亩,茶园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培植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3个,销售额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8-10个;自营和加工出口茶1.5万吨,创汇1500万美元;争取2-3个国家驰名商标,8-10个省著名商标,建成1-2个茶叶深加工企业;实现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1300元。

  (各区县发展目标见附表二)

  (三)优势区域

  黄山毛峰茶产区:以徽州区、歙县、黟县及黄山区、休宁县、祁门县部分乡镇为重点;

  太平猴魁茶产区:以黄山区新明乡、龙门乡、三口镇等乡镇为重点;

  老竹大方茶产区:以歙县金川乡、竹铺乡、三阳乡等乡镇为重点;

  新安源银毫茶产区:以休宁县鹤城乡、汪村镇、流口镇、山后乡等乡镇为重点;

  屯绿产区:以休宁县、歙县、屯溪区、黟县、祁门县凫峰乡等乡镇为重点;

  祁红产区:以祁门县、黟县柯村等乡镇为重点。

  四、工作重点

  (一)品牌战略

  1.黄山毛峰茶振兴和形象塑造工程

  黄山毛峰茶在黄山市茶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上下要以黄山毛峰茶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以2005年上海黄山毛峰茶暨系列名优茶推介会为契机,启动黄山毛峰茶振兴和形象塑造工程。内抓质量,外塑形象,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黄山毛峰茶。

  (1)黄山毛峰茶公用品牌宣传推介。由部门牵头、企业参与、政府补贴,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每年采用不同形式组团到黄山毛峰茶主销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进行宣传、推介。在黄山市各类交通要道及各类旅游景点树立广告牌。

  (2)提高黄山毛峰茶产品质量。加快制定黄山毛峰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在重点茶区、骨干企业举办黄山毛峰标准化培训班,普及标准化知识。以示范推广黄山毛峰茶现行标准,规范黄山毛峰茶的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黄山毛峰产品标准化。同时,大力推广黄山毛峰茶机械化生产,完善工艺流程,逐步实现黄山毛峰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

  (3)实施黄山毛峰茶公用品牌市场准入制。尽快成立黄山毛峰茶行业协会,负责申请注册黄山毛峰原产地证明商标,协调管理黄山毛峰茶公用品牌的市场运行,建立黄山毛峰茶公用品牌市场准入制,对于黄山毛峰原产地证明商标的使用,在鼓励汪满田茶场、漕溪茶厂等拥有自己品牌的龙头企业,自行开发包装、自行管理、自行销售的同时,对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由协会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管理。

  (4)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内销市场上,在稳定上海、北京、山东等茶叶市场的同时,加大对华北、东北、西北市场的拓展力度,扩大茶叶的销售规模;外销市场上,充分利用黄山毛峰茶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后,在出口通关上的优惠待遇,尽快在东南亚、欧美消费国抢滩设点,逐步在全国、全球构建黄山毛峰茶营销网络。

  (5)实施黄山毛峰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管理。建立公用品牌的管理制度,明确公用品牌使用规则,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抓好公用品牌使用试点示范工作,建立黄山毛峰原产地域标志茶园保护示范村、示范园、示范场、示范基地等;建立黄山毛峰原产地域保护示范厂、示范店、示范公司等。同时建立公用品牌使用者受益制,加强公用品牌市场运行检查监督;建立公用品牌的奖惩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使用黄山毛峰茶原产地域标识,使之效益得以真正的发挥。

  2.外销市场拓展工程

  (1)“祁红振兴”、“屯绿扩大输出”。由政府委托相关部门积极申办祁红、屯绿原产地证明商标及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鼓励出口茶企业在进口国设立茶叶直销点或派驻海外推销员、委托国内外代理商等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国内外皆申请注册自用商标,以获得法律保护权,利于宣传,打造名牌。同时,企业要加强外贸营销人员引进、培养工作,建立自己的外贸人才队伍。

  (2)出口基地建设。出口茶企业要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强化管理,防止农业投入品的乱施乱用,切实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加快加工厂改造步伐,净化加工环境,杜绝掺杂使假;改革传统加工工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的开发,扩大小包装茶出口销售,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拓展市场销售空间。

  (3)寻求海内外合作。利用黄山茶产品优势,积极寻求海内外市场著名品牌的茶叶零售商、批发商、加工商合作,通过协议、合同或合资联营等方式,在茶产品包装上,同时使用双方的商标品牌(双商标联营)。借助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和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及美誉度,尽快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企业自有品牌、公用品牌的国际市场知名度及美誉度,最终拉动黄山茶产业发展。

  (4)培育外销茶企业联合会。鼓励外销茶企业成立联合会,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章程,实行企业自律和价格联盟,防止无序竞争、相互压价,进入低价格-低效益-低质量-低价格的恶性循环,共同拓展黄山茶叶的国际市场,宣传黄山茶品牌,扩大黄山茶出口量。

  3.系列名优茶开发工程

  (1)打造黄山名优茶精品。结合标准化实施,逐步启动黄山名优茶的精品工程,在重点抓好黄山毛峰茶发展的同时,各区县要结合自身特点,切实做好太平猴魁、老竹大方、新安源银毫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认同度的精品名茶打造工作,完善传统名优茶标准,挖掘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再树黄山茶的质量形象,提高黄山名茶附加值。

  (2)扩大黄山名优茶市场网点。重点培育黄山茶城和祁门金东茶叶大市场。同时,借助黄山毛峰茶振兴和形象塑造工程,鼓励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经营网点、销售网点、分公司、专卖店等营销服务网络;同时,支持茶农和其他经纪人从事黄山名优茶贩销和境外兴办黄山名优茶销售窗口,多方位扩大黄山名优茶销售渠道;利用黄山茶叶信息网、黄山农网和各种网络渠道,大力推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方便快捷地把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名优茶企业要积极抢占国际市场,千方百计地扩大名优茶出口,提高黄山名优茶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战略

  1.良种化工程

  为加快黄山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发展步伐,提高茶园产出水平,从2004年开始启动茶树良种化工程(783计划),到2010年,用7年时间,发展8万亩、亩产值达3000元的无性系良种茶园。

  (1)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根据黄山市当前及今后生产的主要茶类、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以及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确定黄山市主栽品种。加快柿大茶的繁育和黄山大叶种的选育,重点引进和推广农抗早、舒茶早、乌牛早、黄叶早、迎霜、凫早2号、仙寓早、杨树林783、茗洲12号、平阳特早、龙井43等无性系良种。各区县根据主要生产茶类,确定2-3个品种进行推广。

  (2)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安徽黄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核心、以县、乡繁育基地为基础、良种繁育户为补充,建立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推行良种茶苗的生产许可证、植物检疫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和种苗质量的追溯制。农业部门要加强茶苗的“三证”管理,严厉打击生产、贩运、销售假冒伪劣种苗的行为,保证种苗质量。并做好良种苗的发展规划、产销衔接、供需平衡。

  (3)良种茶园的基地建设。根据茶叶经济在当地农村经济中的比重,确定40个乡镇,100个行政村作为重点,建立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乡”、“示范村”。市里每年集中抓4-5个百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区县也要做好规划,集中建立自己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政府鼓励茶叶生产企业、个私经济以及外商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良种基地。市、县(区)政府建立茶树良种专项发展基金,每年对连片发展良种茶园3亩以上的,给予一定的种苗补贴。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发展一批、成园一批。农业部门要加强茶树良种推广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各项服务,引导茶农建设一批成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良种茶园。

  (4)衰老茶园改造。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争取在规划期内基本完成老茶园改造。衰老低产茶园改造以换种改植为主,做到连片改造,改造一批,淘汰(坡度30度以上及零星茶园还林)一批。

  2.标准化工程

  (1)标准制定和修订。为振兴和重塑黄山名优茶形象,稳定和提高黄山名优茶质量,现行黄山名优茶都应有茶叶标准。没有标准的要尽快建立标准;已有标准而不完善的要加以完善。市、县(区)农业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各种名优茶市场需求及其趋势,以及我国即将实施的QS认证标准,制定一套从茶园管理、茶苗、采摘、初制、精制、包装、车间、仓库至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

  (2)标准宣传。印制黄山茶叶标准手册、宣传单,举办黄山系列名优茶标准化培训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手段,普及标准化知识,强化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标准意识。

  (3)建立健全标准化监督体系。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置标准化实施情况监督举报的电话、网络、信函、来访等通道,建立举报登记核实制,举报情况一经核实,对被举报者通报批评和处罚,对举报者予以奖励。

  (4)实施标准试点及其推广。采取自愿申报和择优审核批准的方法,建立黄山茶叶标准示范基地和标准示范厂,同时建立管理档案,边总结边推广。鼓励企业和茶农申报试点,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每年由市农委牵头评选“十佳标准实施先进基地”、“十佳标准实施先进企业”、标准化组织实施工作突出的县区,给予通报表扬、授牌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3.清洁化工程

  (1)茶园基地清洁化

  茶园环境清洁化。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止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茶园投入品清洁化。加强茶区农药销售单位(或个人)的监督管理,严禁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实行源头控制和产区督查相结合,杜绝各类农业禁用品进入茶园。

  茶园生产管理清洁化。以推进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为目标,全面开展清洁化技术宣传与培训,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支持和鼓励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

  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市里重点选择4-5个生态条件好,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乡、村建设生态茶叶示范基地,重点对外推介招商。

  (2)茶叶加工清洁化

  加快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全市茶企业进行全面整合改造,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限期整改,到时仍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关、并、转等措施,淘汰一批、保留一批、新建一批,最终实现全市茶企业的布局合理化、生产卫生标准化。

  加工环境清洁化。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厂房进行布局和整改。

  加工设备清洁化。加快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淘汰陈旧、破损设备,鼓励使用微波、气热、远红外杀青、干燥及光电拣梗机等环保加工设备,并配置必备的吸尘装置和洁净卫生制茶器具。

  加工能源清洁化。逐步降低煤、柴在制茶中的使用面和使用量,积极试点推广液化气、柴油、电、沼气等清洁化能源。

  加工过程清洁化。加强员工生产卫生知识培训,持证上岗,按QS认证和HACCP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程卫生质量管理。

  (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整合现有的茶叶检测资源,成立黄山市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在县、乡建立监测网点,对生产基地(企业)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确保黄山市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

  (三)企业战略

  1.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1)对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以经营名优茶为主,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以经营大宗茶为主,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茶企业,优先给予扶持。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向茶叶加工园区集中,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

  (2)建立黄山市茶叶龙头企业档案,关心龙头企业发展和变化。市、县(区)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咨询、培训、技术、法律等服务。帮助企业协调与农户、农村的关系。

  (3)关注银企关系。定期召开由企业、政府、银行、审计等部门参加的年度财务运行情况通气会,协调银企关系。

  (4)建立科技专家大院,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培训、考察和参观学习;组织龙头企业参加茶叶推介会和产品展销会。

  (5)协助龙头企业申请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人才。

  (6)优先征地用地,优先进入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申请省级龙头企业。

  (7)茶叶企业可以享受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有关政策等扶持措施,加大对这些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向茶叶加工园区集中,培育一批园区核心龙头企业。

  (8)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由政府奖励企业2万元;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专利金奖的,由政府奖励10万元。

  (9)评选年度十大突出贡献茶叶企业,对当选企业由市政府授予“黄山市十大突出贡献茶叶企业”称号,并颁发奖牌和证书。

  2.中小企业、茶商和相关产业发展。

  在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关心、支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建立黄山市茶叶加工企业、茶叶批发商店、长期运销黄山茶叶的经营大户、茶馆的档案,关心他们的经营活动,邀请他们参加市、县(区)大型茶事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各类茶叶商贾的联系。

  关心上海、北京、山东等茶叶市场的黄山茶商,与在外经营黄山茶叶的商号建立联系,充分挖掘公共关系资源,促进黄山茶叶流通。

  工商管理、质监、税务等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依法管理,维护良好的茶叶流通和市场秩序,为外来黄山采购茶叶的商贾及本地的各种茶商构建自由交易环境。

  3.招商引资

  (1)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茶叶产业。市政府要将茶产业招商引资纳入黄山市招商引资项目,建立黄山市茶叶招商项目库,划拨专项经费。做到有钱招商、有项目招商。要落实专人,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做到从项目立项到领取营业执照,全程代办服务。

  (2)优先支持投资发展茶叶深加工的企业,充分利用黄山市丰富的茶叶资源和茶叶无污染、内质好等优势,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工等多元化茶叶产品,改变黄山市茶叶产品单一的现状,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4.园区建设

  为整合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各区县应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设茶叶加工园区。要尽快做大做强休宁出口茶加工园区、歙县绿色食品茶加工园区、徽州区黄山毛峰加工展示园区建设,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园区集聚,为黄山市茶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切实提升黄山市茶叶的外向度。力争将黄山市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眉茶加工基地和华东最大的绿色食品茶加工基地。

  各级政府要把兴建和发展茶叶加工园区作为黄山市加快茶叶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按照扶优、扶强的发展要求,制订扶持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实行免查制、代办制、绿卡制,开展一站式的全程服务,并在用地、用电、税收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吸引一批有条件、上规模、有注册商标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进驻园区。

  (四)文化旅游战略

  1.为黄山茶原产地树碑立传

  恢复黄山风景区茶园及其他黄山名茶原产地,同时挖掘整理其典故或传说,纳入黄山旅游景点及导游词,使旅游从业人员都成为黄山茶的宣传员,让国内外游客在游览黄山名胜风景的同时,领略黄山茶深厚多彩的文化底蕴,达到提高黄山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

  2.开发黄山茶休闲旅游

  结合黄山市“生态大市”建设,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茶区,建立生态旅游区,开发采茶、做茶、品茶、购茶及观茶艺、学茶艺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吃住在茶农家、全程摄像、制作光盘,进一步延伸黄山茶产业链。

  3.开发黄山名茶旅游商品

  把黄山市名茶作为特产类旅游商品,引导企业进行策划,开发茶叶旅游商品和特色包装,力争实现旅游商品茶占全市茶叶销售的10%以上。

  4.建设黄山中国茶博园

  明末清初以后,古徽州逐步成为中国茶文化中心,徽州茶文化沉积丰厚,应加快建设黄山中国茶博园。该园建设将茶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以旅游为龙头,以茶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以生态为基础,建设中国茶文化及徽文化博物馆、十大名茶文化村、茶叶商贸区、茶商俱乐部。收藏、承载、再现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及黄山茶文化的历史与现在,展现中国和黄山茶的未来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加快发展茶叶战略性主导产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市里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全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各区县也成立相应茶叶产业实施领导组,落实专人负责,开展工作,宣传茶叶产业政策,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落实好年度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市政府每年将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对到期不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加快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按照自愿、民主、平等和互利原则,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核心,在市、县(区)成立茶叶行业协会,下设黄山名优茶分会和出口茶分会。以规范和发展一茶叶种植户、茶叶加工企业、茶叶销售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其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要不断总结,逐步过渡到茶叶商会。

  加强乡、村茶农组织化建设,鼓励乡(镇)、村成立相应的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提倡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主体的有机联系,逐步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提倡发展茶农专业合作组织,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能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衔接,逐步完善机制,切实增加茶农收入。

  (三)完善茶产业人才机制和科技机制

  发展黄山茶产业,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关键。根据实施“规划”的需要:

  (1)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部门培训基地,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加大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的培训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专门人才。

  (2)通过编印技术资料、刻录光盘,普及茶叶生产技术,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知识。引导茶农和企业树立大市场观念、流通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和效益观念,逐步改变茶农和企业的急功近利和小富即安思想。

  (3)构建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再学习制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黄山市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茶叶生产和管理的综合科技水平。

  (4)逐步建立人才引进和科技引进推广机制,将黄山市茶叶人才及科技的引进纳入黄山市人才与科技引进的项目中,着重引进和培养外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市场开拓策划人才和技术,茶叶深加工技术和人才。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稳定和加强各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鼓励各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大中院校、协会、企业及农民,以茶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从事茶叶技术推广事业。

  鼓励扶持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专业服务队,开展茶园机械耕作、机械修剪、机械采摘、病虫统一防治等有偿技术服务,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增强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

  (五)建立茶业发展专项资金

  为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全市每年筹集800万元作为茶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县(区)政府按1:3比例配套。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树良种工程,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和加工厂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品牌创建、评比奖励、市场监管、技术培训,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项目实行申报制(扶持办法另定)。

  要逐步完善扶持政策,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扶持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落实和使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