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发展计划委《淮南市职业教育规划(2005-2010)》、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意见》、市农委《淮南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五年三月十日

淮南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5—2010年)
(市发展计划委 二○○五年二月)

  一、淮南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淮南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9所(处),在校生6489人,高等职业学校2所,国 家 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所,全市技工学校9所,在校生5200人,其中淮南 技校为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开设专业有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财会、旅游管理、机电设备维修、经贸英语、医药、汽车维修与驾驶、护 理、制冷、数控、电工电子、综采、综掘、市场营销等专业。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淮 南和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2004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中 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对口升入高校继续深造,我市已有4所中专学校开展了高职“五年一 贯制”的试点,中职通往高职的渠道已经形成。

  二、淮南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以普通中专教育为主体,兼有五年 制 高职、综合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短训等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但是相对淮南 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需求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着 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1、经费缺口较大,有些办学条件与国家、省颁标准 尚有差距。2、专业结构的设置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3、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4、招生挖潜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工作需要不断强化。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的桥梁和纽带 .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劳动力资源的转化,关系着社会稳定和三 个文明建设,而且对调整教育结构、广开成才之路,对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教育整体 效益,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增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振兴 地方经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职 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服 务 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和培训能力为核心。大力 推进职业教育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先进性, 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服务,为扩大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逐步建立起符合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 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改制升本,扩大规模,支 持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煤矿和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创造条件筹 建淮南职业技师学院。力争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在校生分别达 到万人以上。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专 业设置的调整力度。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职业中学在校 生数平均达600人以上。到2007年,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达6 5%以上,其他区达95%以上;2010年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达75%以上,其他区达95% 以上,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2010年,建成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 工学校,建成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成5-8个省重点专业和3-4个省重点 实习实训基地。

  (三)推进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改革,扩大办学规模。2007年,普通中等专业 学校和淮南技工学校在校生数达2000人以上,其他技工学校达600人以上。

  (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职工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农民实用 技术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各类专业培训达6万人次。

  (五)以“双师型”人才建设为核心,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 技 术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逐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到2007年,70%以上 的专任教师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所有专业课教师至少要取得所教专业或2种中级以上专业技 术等级证书,初步形成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认真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计 划地开展师资培训。

  六、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

  ——在办学格局上,坚持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非学 历 职业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在省内外选择合作伙伴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在融资渠道上,改变以往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校收费收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国内外和个人投资等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 方式,同时增加财政扶持力度,为快速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培养目标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使每个毕业生既有扎实的 知识基础,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实现“一凭多证,一专多能”,真正成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实用的人才或熟练劳动者。

  ——在专业设置上,要围绕淮南市加快发展的煤炭电力、化工医药、机械电子、建材冶金、纺织服装和轻工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省示范建设的电子技术应 用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以适应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大量熟练 劳动者的需求。

  ——在培养模式上,立足本地化,并面向全国各地寻求定向培养和“订单培养”。要积极争取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集团、万向轴承、益益乳业和韩国工业园等企业单位建立“定 向培养”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同时,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满足企业 发展对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中、初级人才的需求。

  ——在实习基地建设上,一方面努力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扶持,建好市内实习实训基 地 ;另一方面创建市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全国各地开辟新的就业基地,为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 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条件。

  ——在课程改革上,由“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性、轻实用性”的教学观念向“理论够 用 、技能适用实用”的新教学观念转变,大胆改革教材;课程设置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 养为核心;教学活动采取全员、全课、全过程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意见

  (市财政局 二○○五年二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皖发[2004]25号),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 经费,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体制,创新 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和逐步增长,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 具体意见。

  一、切实发挥市级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1、市、县(区)级财政投入是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市政府确保职业教育的财政 性 经费逐年增长,确保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确保到2007年前使职业学校财政供给水平逐步达到和高于同级普通中学。市政府有关部门 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及时、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

  2、从2005年起,市、县(区)城市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专项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设备、教育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

  3、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做到逐年增加。3年内另调增职业教育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省级示范职业学校、示范 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省级专项补助经费的市级配套投入。

  4、市、县(区)政府将所辖职业学校基本建设纳入本地区基建投资计划统筹安排。职业学校用于教育教学、实验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征地、基本建设,应按照有关规定免征有关规费。

  二、各类企业要依法承担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相关费用

  5、各类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足额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并保证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应及时、足额拨付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新建企业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在投资额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职工岗位培训。

  6、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财政、经贸、教育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市、县(区)财政部门要按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全额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列入市、县(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三、积极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7、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原则及国家有关规定,对职业学校基本建设,购置教育教学设备和发展校办产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并应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

  职业学校应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推进银校合作。支持利用学校后勤服务收费权质押和后勤服务设施抵押等方式筹集信贷资金。市、县(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更多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职业学校扩大融资。

  8、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验实训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经济组织及公民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所得税额中全额扣除。

  9、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动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多元化。积极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 教育奖学金、贷学金,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四、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0、国家举办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市、县级财政部门要确保当年全额返还职业学校,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不进行预算外收入调控,不得截留或挪用。严禁向职业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各部门不得向职业学校搭车收费。

  11、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学费、杂费。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要切实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努力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淮南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市农委 二○○五年二月)

  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为大力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淮南“抢抓机遇、奋力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结合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培训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1、牢固树立抓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就是抓发展、抓就业、抓富民、抓稳定的观点。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发展职业教育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劳动力资源的转化,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三个文明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就是抓发展、抓就业、抓富民、抓稳定。

  2、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解决好我市的“三农”问题,在农村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这就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我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我市今后几年的奋力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定统筹城乡发展,要富裕农村就必须减少农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农村开展富余劳动力的 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支宏大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是时代的呼唤和 要求。

  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目标

  4、截至2004年底,我市农村现有劳动力81.2万人,根据现有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资料人均占有情况等因素推算,当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约40万人。从动态分析,我市农村生育率逐年稳定在0.7%这一较低水平,同时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综合以上因素,预测2005-2010年,我市农村劳动力每年新增2万余人,“十一五”期间 ,我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约为90万人,就地吸纳就业从事一产的农村劳动力约为40万人,至2004年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约23万人,未来5年仍有约27万人需要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

  5、农村劳动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005-2010年,对从事一产的40万农村劳动力,通过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农业科技报告月”、“绿色证书工程”、“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活 动,每年培训10万农民,使其熟练掌握1-2项农业生产致富技术。

  6、农村劳动力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5-2007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1.5万名农 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10万名农民工进行 岗位培训。2008-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7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 ,对1.5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13 万名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三、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7、引导性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县区和乡镇政府,利用当地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农村中学及农科教培训中心等,通过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多途径地开展。

  8、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分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两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 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针对不同行业、工种及岗位的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 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 2005-2010年农村劳动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示范应 用和推广。2005-2010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营销、餐饮、建 筑、维修、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主要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培训机构 和用人单位组织开展。培训中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际操作能力。要积极引导有技术基础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种特种岗位安全资格证(操作证)培训,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四、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措施

  9、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市一级负责培训工作的政策指导、制定规划、分解任务、项目申报、信息服务、监督监管。县区一级负责培 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等具体工作。同时在淮南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上,协调解决 我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10、加大投入。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村劳动力个人共同分担 .各级政府要把财政性投入的各种职业教育经费、专项资金,按10%-15%的比例定向用于农 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并做到逐年增加。今后安排的农业、扶贫、科技项目资金,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1、政策激励。对在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中获得“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户,政府鼓励他们发展壮大,培育他们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条件成熟的,鼓励其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获得“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当地政府评聘农民技术员时优先录用。在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中,由政府对培训机构提供补 贴,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用人单位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其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计入成本在税 前列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凡是参加引导性培训的给予免费;对贫困户 农民参加培训给予必要的误工补贴。农村劳动力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颁发国 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鉴定机构要视情况适当地降低收费标准。

  12、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职教资源,推进“农科教”结合。各县区要依靠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农科教培训中心、农村中学以及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培 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各县区要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基础上加大硬 件投入,建设一个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同时要充实农村普通中学职业培训和就业 培训课程。具备条件的农村初、高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3+X”教学模式,开展 “双证”教育。即适当延长毕业生3-6个月的时间,对初、高中两个层次上不能升入上一级 学校的学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学生毕业后颁发毕业证和国家统一的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扩大培训规模,积极开 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3、加强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信息服务,定期向社会公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技术资讯和农民工劳务市场供求状况信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力度,建设并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就业指导 .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资源库,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各级政府和 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落实,保证培训经费及时到位,并加强 对政府扶持项目的评估。同时,要加强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的监督检查,防止出 现借培训之名乱收费,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

  关于进一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二○○五年二月)

  《关于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以来,对规范我市劳动用工、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市场行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皖发[2004]25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淮发[2005]15号)有关精神,为适应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现就进一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出如下 意见:

  一、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范围

  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范围指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工种(职业)(以下简称技术工种)的就业岗位。我市实行就业准入的范围按照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淮府办[2000]62号)的规定执行。

  二、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

  (一)全市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先持证,后上岗”制度。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二)全市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在从事职业介绍时,应该明确介绍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对未取得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求职人员,不得介绍就业;对未取得职业 资格证书的求职人员,不得介绍到技术工种的岗位就业。

  (三)在申请注册新的企业、公司或个体工商户和技术改造项目立项前,必须将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同意的技术工种岗位人员要求和培训计划随报审材料同时报送有关部门。

  (四)已在技术工种岗位工作尚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应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到2007年底仍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必须离岗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 资格证书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标准》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培养从事于技术工种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毕业前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不合格者,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不得发给毕业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

  三、实施办法

  (一)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服务就业,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要求,制定我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规划,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和办 学模式的创新,加大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未能继续升学的 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二)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在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批准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三)加快推行“双证”制度。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中,鼓励学生在取得毕(结)业证书的同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加快建立鉴定、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快出台我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维护劳动力市场就业秩序,真正形成上岗靠竞争,报酬凭贡献的用工激励机制。

  (五)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都要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提高求职技巧,实现就业愿望。

  四、保障措施

  (一)密切配合,加强领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要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大力推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切实做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工作。提 高用人单位和广大求职人员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自觉性。

  (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各类用人 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招用和介绍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 员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单位或中介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将用人 单位招用技术工种、职业介绍机构遵守就业准入制度的情况纳入劳动保障监察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