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了做好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照《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气发[2004]22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及有关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现将2005年度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工作通知如下:

  一、支持的方向和对象

  1、支持方向:主要用于全国气象业务的技术升级、完善,气象新技术的业务转化及应用推广等。

  2、支持对象:根据国家财政对气象事业费支出的具体要求,项目第一申报单位必须是中国气象局、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和科研单位。项目鼓励业务和科研单位联合申报,对于业务单位转化科研院所、局校合作等部门合作的成果以及同等条件下已得到国家或地方省部级支持的项目成果予以优先支持。

  二、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实施

  1、为了突出目标,指导专项的申报工作,在征求全国各有关业务和科研单位、职能司的基础上,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制了《2005年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有关项目的申报、推荐和组织工作,按《管理办法》和《指南》的有关方向和要求开展。

  2、2005年气象新技术推广专项分为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预报员专项三部分实施。

  (1)重点项目的遴选条件

  l全局目标突出,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l列入了中国气象局工作重点,并有配套经费投入;

  l整合资源,体现成果共享;

  l能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面上项目的遴选条件

  l业务需求迫切;

  l业务受益面广,受益程度高;

  l实施单位具备优势和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

  l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可实现成果共享服务。

  (3)预报员专项

  l专项支持全国各级在职预报员就提高预报技术水平申报项目,单独评审立项;

  3、经费额度和实施周期

  (1)根据中国气象局工作重点,支持少量重点项目(每年不超过2项),项目周期1-2年,总经费限额50万元以内,经费按年度预算划拨;

  (2)面上项目,项目周期1年,总经费限额20万元以内,经费一次性资助;

  (3)预报员专项,项目周期1年,每个项目限额5万元以内,总经费50万元,经费一次性资助,挂靠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统一管理。

  4、申报条件

  (1)根据国家财政对气象事业费支持的具体要求,项目第一申报单位必须是中国气象局所属业务科研单位;

  (2)鼓励业务和科研单位联合申报,项目参加人员中既要有业务人员也要有科研人员;

  (3)项目要有明确的业务目标,落脚点在业务水平的提高,项目申报单位应保证为开展项目工作提供所需的必要条件;

  (4)同一申请人不得同时作为两个或以上项目的负责人,也不得在原有项目未完成之前作为新的项目负责人;重点项目负责人不能再参加其他项目;

  (5)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l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业务科研工作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

  l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l具有良好的信誉,作风民主、严谨;

  l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组织协调与业务研究工作;

  必须是在职工作人员,在项目立项当年一般不超过55岁。

  5、申报项数限额

  (1)每个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局直属业务科研单位申报项数限定在3项以内(中国气象局八所所在省局申报项数限定在5项以内);

  (2)预报员专项单独申报,不在上述限额之内;国家气象中心和区域气象中心申报项数限定在2项以内,其他各单位限申报1项。

  6、申报材料及要求

  (1)申报项目需认真填写项目申报书(见附件),并编制项目经费预算(项目经费预算将作为项目评审的主要内容之一),重点项目需按年度任务编制年度经费预算。

  (2)项目的相关内容要符合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定位,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人员费、管理费、基建、大型设备购置和运行经费、培训费等不在支持范围内。

  (3)项目目标和任务要明确、具体,并提出项目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可操作的成果共享方案。

  (4)申报单位应对项目申报人员资格及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严格审核。对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核实,科技发展司将记录在案,并取消相关申报单位和相关人员后两年的申报资格。

  7、报送申报材料的要求

  各类材料上报后,由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格式审查后,组织专家组开展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评审。

  项目申报材料包括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本。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本的内容必须一致,否则将视为无效。书面申报材料用A4纸打印,骑马式装订,盖章后,一式11份使用9号信封封装,由有关单位统一推荐报送。

  电子文本采用电子邮件或NOTES办公系统报送,有关格式可在中国气象局网站(www.cma.gov.cn)主页中的“公告栏”专栏查询、下载。

  受理时间:2005年3月1日-3月20日

  联系人:王金星杨蕾

  联系地址: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科技项目处

  电子邮件:wjx@cma.gov.cnyanglei@cma.gov.cn

  NOTES地址:王金星/科技项目处/科技司/局机关/CMA

  杨蕾/科技项目处/科技司/局机关/CMA

  8、其他注意事项

  申报材料不予退还。需保密的材料请注明密级并作说明。

  附件1:2005年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指南

  附件2:新技术推广项目-项目申报书(新格式)(略)

  附件3:新技术推广项目-项目预算书(略)

  中国气象局

  二○○五年三月三日

  附件1:2005年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指南

  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中国气象事业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已指出:中国气象事业涵盖了天气、气候(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等气象业务和相关的科学研究,正在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体系,通过开展天气、气候(气候系统)、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及对策研究,为社会、经济、环境、外交、国家安全等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是摆在全体气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气象科学及其相关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应新技术在气象业务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正在迅速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工作水平。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是中国气象局为推动全国气象业务的技术升级、完善,气象新技术的业务转化及应用推广,促进科研与业务的结合,建立或优化、升级现有业务系统而设立的专项。为指导并规范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的组织立项,中国气象局结合全国气象业务发展需求编制了本指南。

  2005年重点项目支持方向

  1、固体降水观测试验;

  2、山基GPS掩星大气探测业务试验;

  3、重大气象灾害评估技术;

  4、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分析技术。

  第一部 分探测新技术

  重点支持方向:大气探测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1、大气观探测方法及资料处理和质量控制技术

  研究制定大气观探测新技术方法及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业务规程及相应的业务软件;地面自动站常规气象资料计算机自动审核软件;地面蒸发计算新方法推广应用;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新型高空探测资料收集处理业务流程;信息资料处理及通讯传输新技术推广应用。

  2、雷达应用技术

  L波段探空雷达原始资料传输技术;风廓线雷达探测方法、二次产品开发与风廓线雷达布网技术;激光雷达反演算法开发与传输和应用技术。

  3、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推广EOS/MODIS卫星地面生物物理参数反演技术;MODIS卫星监测数据的应用技术;西部卫星气象资料接收及应用技术;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成分关系的方法研究及其在沙尘暴监测网中的应用技术;太阳光度计反演关键辐射传输参数算法和软件开发

  4、雷电探测应用技术

  闪电定位技术,定位数据收集与显示。

  重点支持方向:大气技术装备与保障技术

  1、气象计量检定新技术、方法及推广应用等;

  2、拓展项目计量检定标准、规程、方法研究。

  第二部分 天气预报技术

  重点支持方向:数值预报技术

  1、资料同化技术

  雷达、卫星、GPS、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等资料的同化分析技术及同化技术数值预报模式业务应用开发。

  2、业务模式发展

  推进台风、大雾、海浪、水文、大气成分等数值模式系统的业务应用;升级、完善我国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加强集合预报、全球谱模式、中小尺度模式的业务转化工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业务模式系统,实现模式的本地化。

  3、数值预报产品释用

  充分利用我国及国外的全球和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建立客观的数值预报释用系统,自动形成客观预报产品。

  重点支持方向: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技术

  1、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平台

  以Micaps平台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增强自动站信息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实现多种探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快速、准确地查询、整理、统计各种气象信息,开发服务产品自动生成软件。

  2、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方法

  开发自动站资料、GPS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应用技术。开发包括外推临近预报方法的本地化工具;建立包括地面常规、高空、自动站、雷达、卫星、闪电等多种观探测资料在内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

  第三部分 气候业务

  重点支持方向:综合干旱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系统

  1、利用对陆面的直接和间接观测资料,包括卫星遥感等各类资料,实现对干旱发生的前兆、过程、程度的全程、定量监测,根据干旱监测结果以及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信息,对干旱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进行评估。

  2、根据地面观测、土壤墒情实测资料与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以及陆面模式等工具,结合未来气候趋势预测,对未来干旱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等进行预报和预警。

  3、建立社会经济、人口分布、水资源、水情等综合基础资料数据库,建立干旱综合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干旱监测和预警技术。

  重点支持方向:气候预测业务新技术应用

  利用海气耦合动力气候模式回报资料,开发季节尺度动力和统计的解释应用技术,并建立海气耦合模式用于月尺度气候预测的解释应用模型。

  开发气候变化模式预估结果的处理技术、东亚冬季风监测诊断技术在国家级监测诊断业务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年代际与年际信号提取方法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的应用技术等。

  重点支持方向:年景评价与预测

  根据气候条件对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旅游、人类健康等产生的利弊程度,分析影响不同领域的气候指标,研究客观描述年景的定量或半定量方法和标准,建立年景状况历史资料数据库,确定年景评价的综合指标。

  重点支持方向:风能资源开发应用技术

  1、高分辨率风能资源评估:通过对现有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进行改进,使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3km,建立风能资源评估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同时对近30年的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区域风场分类方法。

  2、应用于风电场选址的小尺度大气边界层地形空气动力学模式,模拟10-100m水平分辨率的风场。

  3、气候变化(植被变化、气候年际变化)对拟建风电场使用前景的影响评估。在基本探明风能资源储量和可开发量的基础上,进行气候变化对风能资源的影响,以及风电场的气候效应研究,建立风力发电的减排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模型,气候变化(植被变化、气候年际变化)对拟建风电场使用前景的影响评估研究,已建、待建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评估。

  重点支持方向:历史气象资料信息处理技术

  研究风向、风速、温度、农业气象和气象辐射等资料的数字化处理,纸质气候资料数字化处理及曲线数据提取技术,针对不同的要素建立相应的气候资料数字化处理系统。

  重点支持方向:城市规划建设气候评估系统

  利用三维图形处理技术和空间数据分析和高分辨率街道、小区和城区数值模式,预评价城市的建筑物布局对城市大气边界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建立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气候分析评价等方法。

  第四部分 环境与应用气象

  重点支持方向:空气质量预报预测

  1、区域空气质量预报

  建立中国区域先进的空气质量的业务预报系统,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提供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

  2、城市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

  开发城市精细大气环境化学-动力耦合过程模式、城市空气质量精细业务预报模式系统。

  3、城市空气质量趋势预测

  开发出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测的统计-动力模型,为开展重点城市季、月和10天空气质量变化趋势预测提供技术支持。

  4、城市近地面层臭氧预报

  开展CAPPS第三版的业务试验,开发含有化学反应的城市臭氧污染统计模式。

  5、建立主要城市紫外线监测预报网等城市紫外线预报业务系统。

  重点支持方向: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开发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建立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平台,为开展综合评价区域开发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重点支持方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技术

  建立地质灾害危险度气象预报预警区划体系;建立地质灾害危险度气象预报预警等级预报系统指标体系,建立泥石流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及相应气象预警抢险救灾决策支持系统;建立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灾情及其背景数据库、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体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

  重点支持方向:专业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技术

  1、气象影响因素电力负荷的精细化预测技术;

  2、对低能见度雾进行分级监测、临近预报及决策服务的业务系统;

  3、交通气象保障与决策系统

  重点支持方向:海洋气象预报技术

  1、雷达、卫星资料新技术开发及其在台风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2、非常规资料的海面强风预警预报技术。

  重点支持方向:医疗气象

  开发流行病、热浪与健康气象预报技术,重点研究气象、环境因子与各种疾病、人群健康度、人群舒适度、人体危害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气象灾害及相关灾害链频发区流行病预报、热浪与健康监测预报预警及应急防御系统;研究开发气象环境影响疾病的系统性研究和预报应用。

  重点支持方向:农业气象业务新技术

  1、新一代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升级完善

  在原系统基础上,强化以GIS、RS、GPS等先进技术为基本平台,补充EOS/MODIS资料处理、产品加工功能,为省级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业务服务提供一个集成化程度更高的综合业务软件平台。

  2、世界主要产粮区粮食产量预报技术

  开发完善世界主要产粮区粮食产量业务预报模型,建立相应的预报服务业务系统。

  3、农业重大病虫害的气象预测预报技术

  建立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与影响评价模型,建立病虫害发生及背景资料库、主要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指标库,建成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与影响评价业务系统。

  4、开发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温室作物生产潜力及温室运行能耗预测技术并推广

  重点支持方向: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分析技术

  1、建立生态气象数据库子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指标子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综合分析、评估方法和模型子系统。

  2、开发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技术方法。

  3、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技术。

  第五部分 灾害管理

  重点支持方向: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与发布系统

  建立包括对各类气象灾害分类制作、制作流程管理、预警信号发布的较为自动化的业务系统。

  重点支持方向:气象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气象灾害管理的业务服务平台。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加强对灾情的收集、上报、统计、评估、对策分析、分发服务功能,提高对气象灾害决策咨询和应急服务能力。

  重点支持方向:重大气象灾害评估技术

  1、台风灾害评估技术

  建立台风灾害评估模型,建立规范的包含技术层面与管理层面的台风灾害评估业务流程,建立较为自动化的台风灾害评估业务系统

  2、暴雨洪涝灾害评估技术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评估模型,建立规范的包含技术层面与管理层面的暴雨洪涝灾害评估业务流程,建立较为自动化的暴雨洪涝灾害评估业务系统。

  3、雾灾评估技术

  建立雾灾评估模型,建立规范的包含技术层面与管理层面的雾灾评估业务流程,建立较为自动化的雾灾评估业务系统。

  4、其他气象灾害评估技术

  建立其他气象灾害(雷击、大风、雪灾、沙尘暴、干旱等)评估模型,建立规范的包含技术层面与管理层面的其他气象灾害评估业务流程,建立较为自动化的其他气象灾害评估业务系统。

  第六部分 人工影响天气

  重点支持方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安全性能改进

  37mm人工增雨防雹炮弹安全性能改进及推广:从结构、材料、零部件等多方面改进炮弹安全性能,综合开发新型炮弹产品,弹头引信瞎火率由原≤1/30提高至≤1/90以上,弹头爆炸后的最大破片重量≤20克,并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

  重点支持方向: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开发

  1、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开发

  实现:给出典型天气条件下有确定概念的人工增雨模型及人工增雨条件识别指标2-3组;有针对不同作业指标体系的自动化分析软件(如:探空、雷达、云物理观测等);2-3种关键探测信息的实时采集存贮(如:新一代雷达、自动站雨量及机载探测信息的实时采集等);能够指挥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以及指挥或指导全省地面增雨、防雹作业,能够在同一平台上显示作业条件分析、监视地面、飞机作业动态,具有实时指挥和事后分析显示等功能;有1-2种业务化运行的云模式及相应分析功能;能够在12小时之内完成全省作业情况收集;与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能够有效衔接。

  2、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利用多普勒雷达及其他型号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分析降雨和冰雹云的特征及作业指标;建立点源和线源催化剂扩散模式及计算扩散范围;根据云体特征模拟不同炮点群和火箭的作业参数和用弹量;发布炮点群和火箭的作业指令,建立可直接指挥到炮点的指挥网络;能够在6小时之内完成本地区作业信息收集;能够与省级、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有效衔接。

  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软件包

  按照现行作业业务规范规定的效果评估方法,开发通用评估软件包,为飞机作业和地面作业的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第七部分 预报员专项

  重点支持方向:天气预报技术分析

  支持全国各级在职预报员就提高预报技术水平申报项目,单独评审立项;项目挂靠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统一管理。

  第八部分其他

  重点支持新技术、新方法在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工作中的业务应用开发与推广。